第3章|石碏谏宠州吁[古文观止]

爱子如杀子

原文

第3章|石碏谏宠州吁[古文观止]

“宠”字为本篇之纲。自古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的。石碏有见及此,故提出教以“义方”为爱子之法。无奈卫庄公不听,后来州吁果然作乱,杀了桓公自立。至于所谓“六逆”“六顺”,所反映的则是当时的等级、伦理观。

《石碏谏宠州吁》

石碏是卫国大夫,谏是劝谏国君卫庄公,为了什么事呢?卫庄公宠爱他的儿子州吁。这一篇和《周郑交质》记录在同一年,《周郑交质》是周王室权威崩塌的一个关键节点,是礼崩乐坏的一个标志事件,而这篇里的州吁也是春秋礼崩乐坏的一个重要推动者。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gu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东宫指代太子,太子叫得臣。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庄姜,庄姜是齐国公主,姜太公的后人。那时齐国国都在营丘。

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庄姜长得很美但没有儿子,有多美呢?卫国人为她写了一首《硕人》。《硕人》被称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诗里对庄姜的容貌不吝赞美之词,“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些形容词是不是都很熟悉?这都是老祖宗为了这个山东姑娘创造出来的。三千年以来后世无数美人,她们的美都是被一个山东姑娘定义的。

而且庄姜还非常有才华,是中国历史上可考的第一位女诗人,《诗经》中存留有她的作品,最出名的就是“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能在中国历史上留名的女性文学家不多,山东倒是占了不少,除了庄姜还有“夜耿耿而不寐”的左芬,“我心如松柏,君心复何似”的鲍令晖,当然还有易安居士李清照。山东有文化,有美女,还有有文化的美女。

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卫庄公又去陈国(现河南周口)娶了一个姑娘,叫厉妫,妫也是大姓,和姬姓、姜姓一样,都是“上古八大姓”,生了一个儿子叫孝伯,但这个姑娘很早就离世了。

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厉妫的妹妹戴妫作为陪嫁,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卫桓公,庄姜喜欢这个孩子,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

【译】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叫庄姜,容貌很漂亮,却没有儿子。卫国人做了一首名为《硕人》的诗就是描写她的美貌的。卫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个妻子,叫厉妫,生了儿子孝伯,早死。跟她陪嫁来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

公子州吁,嬖(bì)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卫庄公还有一个儿子叫州吁,他的母亲是嬖人,什么是嬖人呢?就是地位低贱但受宠的人,不分男女。低贱到什么程度呢?作为公子州吁的母亲,都没能留下姓名,可能就是一个舞女之类的吧。

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卫庄公很宠爱这个州吁,州吁又喜欢舞刀弄枪,卫庄公也不禁止他,庄姜很讨厌他。为什么庄姜会恶州吁?嬖人之子为什么不能有宠好兵呢?“有宠”问题不大,“好兵”就有不臣之心了。旧时嬖人身份卑贱,其子自然不能和夫人之子相比,何况州吁还不是长子,庄姜既然喜欢卫桓公,讨厌有野心的州吁也是正常的吧。

【译】公子州吁,是庄公爱妾生的儿子,卫庄公十分宠爱他,又喜欢军事,但庄公不禁止,庄姜很厌恶他。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yì),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zhěn)者,鲜(xiǎn)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大夫石碏劝谏说:我听说爱孩子,要教他遵守道义,不能让他走上邪路。纳,收进、进入的意思。

骄奢淫佚,所自邪也。骄奢淫佚,是个成语,就是一味地骄傲、奢侈、放荡、安逸。所自邪也,就是邪所自也,走上邪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骄奢淫佚这四种恶习的养成,是因为您给的宠爱和财物太多的缘故。

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您想立州吁为世子就马上定下来,若不想立他,就是在纵容他一步步酿成祸患啊。这是不是和《郑伯克段于鄢》中祭仲、公子吕劝谏郑庄公的辞令差不多。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眕,自重、克制。受宠而不骄横,骄横却又能忍受地位待遇下降,能忍受地位待遇下降却又不怨恨,怨恨却又能克制住自己的人,太少了。这是告诫卫庄公,州吁肯定不是这样的人。

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再说,低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少的欺凌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密的,新人挑拨旧人,地位低的欺压地位高的,淫邪的破坏道义的,这就是所谓的六逆,六种违背道义的事情。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君主仁义,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奉行,做好本职工作,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长友爱,弟弟恭敬。《三字经》里说:君臣义,父子亲,兄则友,弟则恭。这就是所说的六顺,六种顺应道义的事情。

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抛弃六顺,效法六逆,这是加速招致祸乱的到来。

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将祸是务去”语序应该是“是将务去祸”,将,应该。务,必定,一定。应该尽力地去除祸患。

【译】石碏规劝庄公道:“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骄傲、奢侈、淫荡、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要是还没有,这样就会引导他造成祸害。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挑拨旧的,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的,淫乱的破坏有礼义的,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逆理的事。君主行事公正适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不做顺应礼义的事去做违背礼的事,就会招致祸害。做君主的应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招致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庄公不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译】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他,但是禁止不住,于是放弃。到了卫桓公即位,石碏便告老还乡。

西周时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在国家和家族中的地位不能动摇,庶子必须服从长子,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问题,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这符合儒家的家族本位观念和政治目标。卫庄公宠爱庶子,从人情上来说,无可厚非,但从道理上说,这为以后家族的政治动乱埋下了隐患。大夫石碏敏锐地洞察到了其中潜在的危机,因此向卫庄公提出劝谏,卫庄公不听。

后来的事实证明,石碏的担忧是正确的。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杀死国君卫桓公而自立。多亏石碏用计,大义灭亲,借陈国国君之手把弑君乱国的州吁和自己的儿子——助纣为虐的石厚抓住,并派人把他们杀死。本文记叙的就是此事发生之前的事情。

石碏进谏,并没有像许多进谏者那样,举述以往有关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是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切入主题。石碏认为,作为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子女会因宠而骄,这样就不能承受压制,性情放纵暴虐,容易酿成大祸患。紧接着,他从人们通常所说的“六逆”“六顺”的角度分析卫庄公过分宠爱庶子的行为不符合礼法和伦理道德规范,向卫庄公发出警示。然而,被糊涂蒙了心的卫庄公却根本听不进去。

州吁和共叔段很像,都是被宠坏的孩子,都被哥哥驱逐,在外逃亡,共同的命运使两人成为了朋友。不同的是,共叔段客死他乡。而州吁创造了历史,那就是弑杀卫桓公自立,史称卫前废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弑君篡位成功的公子。而卫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遭到弑杀的国君,从此弑君成为惯例。

可怜的老人石碏,他的“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劝不动君王,连自己的儿子石厚也不为所动,成为州吁的死党。最终同州吁一起死在自己亲生父亲的刀下。应了那句俗语:“爱子如杀子”。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1)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总部
上一篇 2023年3月13日 下午7:02
下一篇 2023年3月15日 上午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