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第7章|季梁谏追楚师

古文观止 第7章|季梁谏追楚师

本篇反映了春秋时代对于民和神关系一种新的进步主张:民是主体,神则附属。所以好的君主必须首先做好对民有利的事情,然后才去致力于祭祀一类的事,即“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季梁先是忠民信神并提,然后深入论述应该以民为主,神为辅。在谈到神的地方都是从民着眼,所以说服力很强,能使“随侯惧而修政”。

古文观止 第7章|季梁谏追楚师
古文观止 第7章|季梁谏追楚师

对照翻译: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
楚武王侵犯随国,派薳章去要求议和,军队扎在瑕地,等待谈判的结果。
随人使少师董成。
随国派少师来主持议和。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
斗伯比对楚王说:“
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
我们不能在汉水以东得志,全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啊!
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
我们扩大军队,增加装备,以武力威胁邻国,它们怕起来了,就协同对付我国,很难离间它们。
汉东之国,随为大。
汉水以东,要算随国最大。
随张,必弃小国。
如果随国骄傲起来,必定抛弃那些小国。
小国离,楚之利也。
小国离散,咱们楚国就可从中得利了。
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少师这人,一向狂妄自大,请把我们的军队摆出个窝囊的样子,使他更加傲慢起来。”
熊率且比曰:“
熊率且比说:“
季梁在,何益?”
随国还有个季梁哩,这有什么作用?”
斗伯比曰:“
斗伯比说:“
以为后图。
以后会有用处的呀!
少师得其君。”
少师很得国君的宠信啊。”
  王毁军而纳少师。
  于是楚武王故意损毁军容,接待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
少师回去,果然请求追击楚军。
随侯将许之。
随侯将要答应他。
季梁止之曰:“
季梁急忙阻止,说:“
天方授楚。
上天正在帮楚国。
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
楚军的疲弱,恐怕是骗我们上当吧,君王何必急于出师呢?
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
臣听说,小国所以能抗拒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淫暴。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
上思利民,忠也;
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
祝史正辞,信也。
祝官史官老老实实向神灵祭告,就是信。
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现在人民在挨饿而君王纵情享乐,祝官史官却在祭神时虚报功德,臣不知道这样如何能抗拒大国!”
公曰:“
随侯说:“
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
我上供的牲畜毛色纯正,膘肥肉壮,祭器里的黍稷也很丰盛,怎么不能取信于鬼神呢?”
对曰:“
季梁说:“
夫民,神之主也。
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啊。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
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
所以在进献牺牲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牲畜多么硕大肥壮啊!’
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
意思就是说,我国人民普遍都有生产的能力,请看他们的牲畜肥大而蕃盛,没有生癣生病,备用的牲畜充分得很!
奉盛以告曰:
在奉上黍稷时就祷告说:
‘洁粢丰盛。
‘请看献上的黍稷多么洁净而丰盛啊!’
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意思就是说,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灾害,请看我国人民多么和睦、收成多么丰盛。
奉酒醴以告曰:
在进献美酒甜酒时又祷告说:
‘嘉栗旨酒。
‘请尝尝我们用好米酿成的美酒吧!’
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
意思是说,请看在我全国上下都有美德,不干没天良的事!
所谓馨香,无谗慝也。
由此可见,所谓馨香,就是上上下下有德性而没有谗言和邪行。
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
所以能够忠心从事三时的农作,讲习五教,亲和九族,虔敬地祭祀鬼神。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
于是人民都很和睦,鬼神也就赐福,他们一举一动都有成就。
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如今,百姓各有自己的心事,鬼神也就缺了主人,光靠您的祭礼丰盛,怎么会得到幸福呢?
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您还是先整顿内政,和周围兄弟之国亲密友好,也许可以避免灾祸吧。”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随侯感到恐惧,于是整顿内政,楚国不敢侵犯它。

这又是一篇谏,《古文观止》最初是二吴选出来做私塾教材的文选,除了作文学启蒙也是为科举服务的,所以“谏”“说”“论”“疏”这些臣子对君王的文章体例特别多。

1楚武王侵随,使薳(wěi)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楚武王侵略随国,让薳章这个人去随国讲和,成是讲和的意思。军是驻扎、驻军。军队在瑕这个地方等待消息。

这里称楚武王为王,没有称楚子,这个说起来比较有意思,楚国先君叫鬻熊,在商末投周,做了周文王的火师,就是祭祀的时候点火的巫师,地位不高。《史记·楚世家》说他:“子事文王”,像儿子一样服侍周文王。后来到了周文王的孙子周成王封赏开国有功之臣的后代,就把他的后代熊绎封为子爵,最低一档的爵位。封国在楚,其实就是什么也没给,楚当时是蛮荒之地,不归中央政权管辖。很明显啊,你自己去开荒,能不能成听天由命,同样待遇的还有后来的秦。熊绎刚去的时候,祭祀祖先用的牛都是偷的,开拓有多艰辛呢?有个成语“筚路蓝缕”就是为他造出来的,所以楚国既不是周天子宗室,爵位又很低,封国又是南蛮之地,因此中原诸国都看不起他。

到了楚武王熊通,承父兄武功,开拓疆土,楚国逐渐强大,于是求周天子上尊号,爵位给我提一下,我死之后也能有个谥号,相当于认可我为诸侯正统,让我可以进入你们中原高端的人脉圈,要求也不算高。但周天子就是不同意,熊通一气之下说:“王不加位,我自尊耳”,直接僭越称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有点孙悟空称齐天大胜的意思,这个事儿也是周桓王自己找不自在,诸侯国都没几个听你的了,现在楚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有影响力的大国,来求你,你卖个脸给他一个虚名,说不定他感念你的恩德还能支持你,结果这一搞,潜在的朋友愣是变成了敌人,这就是他没搞明白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所以,自此楚国国君称王,再后来诸国国君都称王就是学的楚国。

随国也是大有来头,开国之君是人称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宫适(kuò),看过《封神演义》的都知道,周文王的凡人基础班底,文有散宜生,武有南宫适,周建国后把心腹大将封在随,监管南蛮诸国。在楚国强大之前,随是南方第一强国,楚国也没有底气完全压制他。对随一直是软硬兼施,所以这里楚国侵略随国却又主动请求和谈。

随人使少师董成。少师是官名,董是主持。随国人让少师来主持和谈。

【译】楚武王侵犯随国,派薳章去要求议和。军队扎在瑕地,等待谈判的结果。随国派少师来主持议和。

2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p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jiàn)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zhàng),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léi)师以张之。”熊率(lǜ)(jū)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斗伯比是人名,楚国令尹,类似太宰首相。和楚子说,这里又用了楚子,因为这时候熊通还没有称王,而且称楚子算是对楚王的一贯蔑称。什么王啊,你就是一子爵。我们在汉东不得志,不能达到目的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我们陈列三军,装备盔甲兵器,用武力征临江东诸国,他们畏惧我国因此合作谋求抵抗我们,所以难以离间他们的关系。汉东诸国是指汉江东面20多个小诸侯国,楚国给他们创造了共同的敌人,所以他们能够同心协力。这就和二战结束后,北约的存在一样。由苏联和华约作为共同的敌人,他们就能勠力同心,后来苏联解体了,还有俄罗斯,这种联盟一定要有强大的敌人,才具备存在的条件。

汉东之国,随为大。汉东诸国中随是实力最强大的。

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随国心态膨胀的话,一定会抛弃和小国之间的同盟,小国离心,楚国就有利了。

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少师这个人傲慢自大,请故意让军队做出羸弱不堪的样子,让他心态膨胀。

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熊率且比是楚国大夫,他说:随国有贤臣季梁在,这么做有什么用呢?季梁能够稳定国家基本盘,随国的心态不会膨胀的。

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斗伯比说:这么做是为了以后做打算,少师一定会得到随国国君的宠信,取代季梁的地位。

【译】斗伯比对楚王说:“我们不能在汉水以东得志,全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啊!我们扩大军队,增加装备,以武力威胁邻国。它们怕起来了,就协同对付我国,很难离间它们。汉水以东,要算随国最大。如果随国骄傲起来,必定抛弃那些小国。小国离散,咱们楚国就可从中得利了。少师这人,一向狂妄自大,请把我们的军队摆出个窝囊的样子,使他更加傲慢起来。”熊率且比说:“随国还有个季梁哩,这有什么作用?”斗伯比说:“以后会有用处的呀!少师很得国君的宠信啊。”

3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王毁军而纳少师。毁军,自毁军容。楚王让老弱病残拿着简陋破败的武器出来,迎接少师检阅。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少师回去之后和随侯说,楚国军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士兵都是老弱病残,军备破破烂烂,咱们现在去追击他们一定能大获全胜的。随侯就相信他了,将许之,要答应出兵。膨胀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译】于是楚武王故意损毁军容,接待少师。少师回去,果然请求追击楚军。随侯将要答应他。

4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něi)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季梁很清醒,把随侯拉出暴风圈,制止他说:上天正在帮助楚国,因为楚国经过数任国君的治理日渐强盛,所以说楚国得天授。楚国军队显示出羸弱的军容是在引诱我们轻敌冒进,君侯您急切什么呢?

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我听说小国之所能抵抗大国,是小国占据道义,而大国丧失道义。什么是道呢?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忠于人民,取信于神,就是道。下面继续解释这句话。

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国君考虑怎么做才有利于人民,就是忠于民。祝史,就是主持祭祀祷告的官员。他依照真实情况祷告,就是信于神。下面又诉说随国面临的情况。

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馁,饥饿。现在百姓都吃不饱,君侯您还放纵自己的欲望。矫,造假、假传。祝史假称功德、欺骗鬼神。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可以的。凭借这些怎么能抵抗楚国呢?

【译】季梁急忙阻止,说:“上天正在帮楚国,楚军的疲弱,恐怕是骗我们上当吧,君王何必急于出师呢?臣听说,小国所以能抗拒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淫暴。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官史官老老实实向神灵祭告,就是信。现在人民在挨饿而君王纵情享乐,祝官史官却在祭神时虚报功德,臣不知道这样如何能抗拒大国!”

5公曰:“吾牲牷(quán)肥腯(tú),粢盛(chéng)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cù)(luǒ)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chè)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xīn)香,无谗慝(tè)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yīn)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随侯说:我祭祀用的牺牲,猪牛羊都是毛色纯正的,膘肥体壮。祭祀用的粮食又多又好。

鬼神为什么不相信我啊?迷信鬼神随侯不是个例,过去的统治者大多都是这样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周王朝一直推行天命理论,所以周王称为天子,权柄由天命所赐,但是随着周王朝式微,天命好像抛弃了诸侯,祈祷祭祀都没有用了,鬼神的力量无法阻止统序的丧失,所以有人开始怀疑鬼神。在这一思潮的催生下,以季梁为代表的思想政治家们,开始意识到人的重要性,朴素的民生思想有了成长的土壤。我们来看一下季梁是如何阐述鬼神和人民之间的关系的。

对曰:“夫民,神之主也。人民, 是神灵依附的主体。没有人,哪来的神呢?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所以圣王先安抚人民,之后才致力于侍奉鬼神。

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所以奉上牺牲时祷告说:牲畜又漂亮又肥美。为什么这么祷告呢?

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cù)蠡(luǒ)也,谓其备腯咸有也。是说百姓普遍都有生产的能力,百姓饲养的牲畜都长势很好,繁育兴盛,都很健康没有疾病,都长得膘肥体壮。

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奉上粮食时祷告说:粮食干净又丰盛。

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是说农忙的三个季节春夏秋没有自然灾害,百姓生活和美,粮食丰收。

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奉献美酒时祷告说:又美又清澈的酒啊。

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是说国君和臣子上下都奉行美德像美酒一样没有贰心。

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所说的祭品馨香,意思是没有谗言邪念。

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三时是农忙的春夏秋三个季节,指农事。五教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常伦理,指教化。九族指家族。所以致力于农事,教化和亲族,用这些来祭祀神明祖先,以上才是祭祀鬼神的意义。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这时人民和美而神明赐福,所以行动就能够成功。

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现在人民各怀心思,鬼神没有依附的主体,君侯您即使独自奉献丰盛的祭品,鬼神又怎么会赐福呢?

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君侯姑且修明政治,亲睦周边兄弟国家,或许可以免于灾祸吧。

【译】随侯说:“我上供的牲畜毛色纯正,膘肥肉壮,祭器里的黍稷也很丰盛,怎么不能取信于鬼神呢?”季梁说:“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啊。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所以在进献牺牲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牲畜多么硕大肥壮啊!’意思就是说:我国人民普遍都有生产的能力,请看他们的牲畜肥大而蕃盛,没有生癣生病,备用的牲畜充分得很!在奉上黍稷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黍稷多么洁净而丰盛啊!’意思就是说: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灾害,请看我国人民多么和睦、收成多么丰盛。在进献美酒甜酒时又祷告说:‘请尝尝我们用好米酿成的美酒吧!’意思是说:请看在我全国上下都有美德,不干没天良的事!由此可见,所谓馨香,就是上上下下有德性而没有谗言和邪行。所以能够忠心从事三时的农作,讲习五教,亲和九族,虔敬地祭祀鬼神。于是人民都很和睦,鬼神也就赐福,他们一举一动都有成就。如今,百姓各有自己的心事,鬼神也就缺了主人,光靠您的祭礼丰盛,怎么会得到幸福呢?您还是先整顿内政,和周围兄弟之国亲密友好,也许可以避免灾祸吧。”

6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听了季梁的这些话,随侯恐惧,于是修明政治。楚国就不敢来攻打随国了。

【译】随侯感到恐惧,于是整顿内政。楚国不敢侵犯它。

7

正如熊率且比说的:季梁在,何益?但是斗伯比看得更远,“以为后图”。少师果然取代了季梁成为随侯最信任的人,两年之后,楚国再次攻随,随侯不采纳季梁的意见,屡次听信少师之言,轻敌冒进,草率决战,最终战败。此战少师身死战场,斗伯比又说:随国的心腹大患少师已死,随侯可以靠的只有季梁,我们无法打败随国了。所以再次签订盟约退兵,可见季梁对随国的重要性。之后随国又多次从灭国危机中挺了过来,但人力有时而尽,列国兼并的大势不可阻挡,随国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随国还有一件很意思的事情——随曾之谜。随国作为历史上明确记载的汉东大国,没有出土过重要的青铜器,反而同一区域,我们发现的同时期文物都证明有一个曾国。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都是形制非常高的国宝级重器,不是大国不可能有这种宝贝。但是文献中没有曾国的记载,后来考古学家发现了曾侯追忆祖先南宫适的铭文,和随国是一个先君。再后来又在曾国墓葬中发现了一个有随字样的青铜戈,通过对比印证,随和曾是一个国家,两个名字,文献中录随铭文上刻曾。这才解决了历史界、考古界的一桩“公案”。

8楚武王,春秋三小霸之一,也着实是个心狠手辣的人物。弑其兄,夺其位,他终于还是坐上了国君的宝座。

楚武王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刚继位三年的他挥军攻打江汉平原西部,灭掉了实力不可小觑的权国,完成了先君的夙愿。这次,实力逐渐扩张的楚国入侵随国,自己入侵别国本是无理,但楚武王并不想就此罢休。他一面派大夫薳章前去假装求和,一面将军队驻扎在瑕地等候消息。随君派少师来主持议和。此时的少师是随国宠臣,他依仗着随君的宠爱很是傲慢,斗伯比深知少师的弱点,就向楚王劝谏,只要抓住了少师骄纵的特点,把军队假扮成羸弱的样子,以此来迷惑少师,他必定会上当。

果不其然,少师见此状,信以为真,请随候追击楚军。眼见楚国的阴谋就要得逞了,哪知道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季梁。季梁心中自有一把量尺,他很明白,楚国这样做无非就是在使用离间之计。若是自己主动进攻楚国,其他小国内心惶恐,自己便是被孤立的一方,被攻克只是朝夕之间。他明确的向随君指出,楚国此时的羸弱,只是假象,是在引诱我们。楚国是大国,实力雄厚,自己作为小国,之所以能够明哲保身,全在小国有道啊!

接着,季梁不断阐明为君之道。为君之道,就是忠于百姓而信于神明。将百姓置于首位,时刻思考为百姓谋福祉的事情。百姓安居乐业,牲畜肥大壮硕,粮食丰盛富足。何为信于神明?前提是要把百姓放在首位,也就是所谓的“民,神之主也”,祭祀神明时,祝史的祝词真实无欺,才是真正能够取信于神明。季梁此言,与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言论不谋而合。只有将这二者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算是修好了内政。修好内政,百姓臣服,勠力同心,何愁得不到别国的信任?

季梁此言,如醍醐灌顶,随君当即决定整顿内政,楚国也再没有入侵。少师和季梁二者意见不一致,可以说是完全对立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随君也不是完全昏庸无道。他深知自身的实力并不足以对抗强大的楚国,好在他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明辨忠臣,接纳忠臣的意见,及时改正,并不是偏听偏信,凭着自己的感性思维做出判断。在这个层面上讲,随君还是值得表扬的。

本文通过相互映衬塑造出几个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斗伯比、季梁的深谋远虑、知己知彼与随少师之妄自尊大等,形象鲜明生动。其中斗伯比与季梁是正衬,少师、熊率且比与斗伯比、季梁则是反衬。斗伯比之言明净简洁,以紧峭取胜;季梁之论则步步深入,娓娓道来。各尽其妙,相得益彰。

毁灭你的不是无知,而是傲慢。季梁能看清形势,随候能正视自己,都不是一般人。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总部
上一篇 2023年3月17日 下午9:44
下一篇 2023年3月18日 下午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