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第8章|曹刿论战

古文观止 第8章|曹刿论战

长勺之战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当时齐是大国,鲁是弱国。齐进攻鲁,是强国欺凌弱国。但结果是鲁胜齐败。本文略于对战斗情景的叙述,而详于对战争胜败因素的分析,通过肉食者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肯定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和“后发制人”的指挥艺术。

古文观止 第8章|曹刿论战
古文观止 第8章|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十年春,齐师伐我。我就是鲁,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要讨伐鲁国。齐为什么要讨伐鲁呢?说来话长,齐襄公这个人很不靠谱,他的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觉得他不靠谱,怕被迫害,生怕这个大哥哪天把自己给收拾了。于是公子纠逃亡到了鲁,公子小白逃到了莒。

古文观止 第8章|曹刿论战

▲ 公子纠逃到曲阜,公子小白逃到莒

那个时候诸侯国收留逃亡公子都是常规操作,政治投资嘛。后来齐国果然内乱,先是齐襄公被公孙无知弑杀,接着第二年公孙无知又被大夫雍廪弑杀。这时有继承权的就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国的主政大夫倾向于公子小白,《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大夫们“阴召小白于莒”,悄悄地派人去莒请小白回来主持国政。公子纠母亲是鲁国公主,算起来公子纠和鲁庄公是表兄弟,加上支持公子纠的大夫和鲁庄公签订盟约,做了一些政治承诺,所以鲁庄公带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夺权。

古文观止 第8章|曹刿论战

▲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返齐路线

后面的故事都很熟悉了,管仲带兵截杀小白,小白装死迷惑公子纠加速跑回临淄成了国君,就是后来的春秋首霸齐桓公。齐桓公马上派兵拦截鲁国军队,正常来说大局已定,你大不了带着公子纠回国呗。但鲁庄公就是头铁,坚持和齐国在乾时这个地方交战,结果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最终被迫杀了公子纠,交出管仲,才平息了齐桓的怒火。第二年,齐桓公稳定了政局,又想起了鲁国干的这件事,就要拿这个当借口去搞事情,让鲍叔牙领兵前往鲁国境内。

公将战,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觐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的同乡说:国君和官员们去谋划这件事情,你何必参与呢?古代生产力低下,吃肉都要有明确的等级制度,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平时就是天子吃牛,诸侯吃羊,大夫吃狗吃猪,所以大夫以上平时可以吃到肉,叫食肉之禄。肉食者也就指代朝堂之上的统治阶层。曹刿不是肉食者,应该是大夫以下,但他可以请见国君,应该也不是庶人,可以推断他是士。士这个阶层在周主要是大夫的附庸,春秋时期开始活跃,战国时期大放异彩。《古文观止》前四卷都是先秦散文,里面收录了不少士的精彩故事。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说:官员们目光短浅,不能做长远打算。

乃入见。于是觐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也不客气,直接发问:凭借什么迎战齐国啊?鲁庄公说:衣食这些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享,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人民,人民不会跟着你卖命的。鲁庄公的回答就和随侯一样了,寄托于鬼神,“祭祀奉献的祭品,不敢虚报,一定对神明有信用”。曹刿回签说:这种小信用不足以取信鬼神,神明不会赐福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讼诉,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忠于本职工作,可以凭此一战。作战的时候,请让我跟随。

为什么“忠之属”就可以一战了呢?鲁庄公能做到讼诉清明,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民心,民心所向,可以一战。毛主席评价说曹刿在这里“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从这三答三对,也可见曹刿的民本思想。

【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鲁庄公给他的待遇很高,与他同乘一辆车,战场在长勺,长勺现在在山东莱芜。莱芜这个地方挺有意思,是被泰山和沂蒙山环绕的一个类似盆地的地形。

古文观止 第8章|曹刿论战

▲ 长勺(今山东莱芜)的地理位置

齐国和鲁国虽然是邻国,但是他们中间恰好隔着两座山脉,两座山脉中间只有一条称为齐鲁道的小路,顺着山势是齐长城,这里有一座关隘叫青石关,现在长城遗迹仍在。过了青石关就是鲁国国界,但是还要走山路,一直到长勺才算勉强有了一片开阔地,可以摆开战阵。因为是边境,估计鲁国在这里是有驻军的,也是以逸待劳。

古文观止 第8章|曹刿论战

▲ 长勺是一片开阔地,可以摆开战阵,鲁军应该是在青石关有驻军,以逸待劳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鲁庄公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可以。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等齐国人三次击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出击了。

齐师败绩。齐国军队战败了。春秋初期,作战也是有礼有节的,双方找个地方布置战阵,一方击鼓进军,一方击鼓反击。正好又赶上齐国的统率鲍叔牙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当时的情况就有可能是这样的:齐国军队好不容易从山里钻出来,匆匆忙忙布阵,击鼓进军,齐军嗷嗷往前冲,发现鲁军没有反应,停下来回来再布阵。第二次击鼓,鲁国又这么玩,鲁国的军人也着急啊,赶紧打完了好收工,都在跃跃欲试,就等着迎战的鼓声响起。齐军第三次击鼓,齐国士兵感觉鲁国的士兵还会猫着不动,大家也都没当真,象征性地往前跑。结果鲁国这次击鼓迎战了,齐国军队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直接溃败。不过随着历史的演进,战争套路越来越多,两军堂堂之战也越来越少,二百年之后兵圣孙武总结了一句话:“兵者,诡道也”。战争文明终于在鲜血淋漓之中放弃了礼节选择了残忍。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鲁庄公要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可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下车观察车辙,登上车轼远望齐军,说:可以了。中学学这篇文章时我被一个问题困扰着,曹刿本来就在车上,为什么不能先登轼而望,再下视其辙呢?后来直到看到秦始皇的铜马车手办,才有点明白。估计鲁庄公的车也是这种带伞的,从里面登不方便,车就这么大,你站在领导旁边迈腿往上爬也着实不雅观,况且那时候的裤子还没有裆。所以下车绕到车前,登轼而望还是合理的。

古文观止 第8章|曹刿论战

▲ 秦始皇铜车马上的轼

遂逐齐师。于是追击齐军。

【译】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3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克,公问其故。已经取得胜利了,鲁庄公还不明白,就询问原因。曹刿就说出了下面这一段千古名言。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啊,靠的是勇气,第一鼓士气振作,第二鼓士气衰弱,第三鼓士气枯竭。敌军士气枯竭,我军士气饱满,所以能够取胜。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里是解释为什么一开始不能追击。对方是大国,军事部署难以揣测,恐怕会有伏兵。说明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有人使用伏兵之计了。《左传》中明确记载的第一次伏兵克敌制胜的案例,是五十多年以后鲁僖公33年发生的秦晋崤之战。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他们撤退的车辙混乱,队伍旌旗倒伏,所以去追击他们。这次鲁国能取胜,除了人和,地利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再之后,齐国攻打鲁国,放弃了狭窄难行的齐鲁道,转而选择了从泰山西部平原进军,鲁国就基本只能靠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了。180年后的鲁定公十年,官至鲁国大司寇的孔子也正是因为主持了齐鲁夹谷会盟,以礼服齐解决了双方争端,而迎来他从政的高光时刻。夹谷距离长勺不远,也在今天的山东莱芜境内。

古文观止 第8章|曹刿论战

▲ 齐国攻打鲁国,放弃了狭窄难行的齐鲁道,转而选择了从泰山西部平原进军

【译】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4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荒淫无道,昏庸无能,与其异母妹文姜乱伦,生鲁庄公。齐襄公派人将妹夫鲁桓公杀死,鲁庄公即位成为鲁国国君。齐国内乱,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之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曹刿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刚就任主政大夫的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这时,曹刿主动请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帮助鲁庄公打败了齐桓公。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道出了战略防御的原则。”

毛泽东这段精辟而深入的分析,是人们研究本篇作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它把古人某些片断的感性认识和军事实践经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为系统的军事理论,成为古为今用的经典范例。

古文观止 第8章|曹刿论战

▲ 齐鲁长勺之战作战经过示意

曹刿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国家敢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他和昏庸的国君不同,他把战争的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求神庇护上,可见其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纳谏,作战中能够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的昏庸的君主是不同的。

曹刿论战展卓越才能,庄公纳谏显非凡气度。

5但也有不同观点。春秋时期,两军作战都是击鼓进军,这是默认的规则,而曹刿这个人坏了规矩,不按套路出牌。齐国击鼓之后发现鲁国不动,齐国以为鲁国不打算进军,所以才会懈怠,曹刿耍了一个小聪明打败了齐国,但是这种主意只能用一次,下次就不管用了。而曹刿是破坏了这种基本的规矩,可以说他拉低了春秋时期战争的底线。

鲁庄公重用曹刿,但是曹刿接下来的表现让人头疼,他连着打了三场败仗,原因很简单,他的小把戏都用过了,齐国人完全可以识破了,所以他一败再败,最终齐国打到了鲁国都城北五十里。鲁庄公请求服从齐国,齐桓公同意会盟,鲁庄公说双方讲和不要带兵器,齐桓公也同意了。

管仲对齐桓公说:“您不能去,曹刿为人毫无底线,做事从不讲规则,盟约是不能约束他的,他一定会带兵器。”齐桓公不听,空着手参加盟誓,而鲁庄公和曹刿却从怀中抽出宝剑,逼迫齐桓公归还占领的鲁国土地,最终齐桓公归还了鲁国土地。曹刿完全是耍无赖,没有原则没有底线,鲁国看似要回了土地,但实际上丢掉了形象,曹刿这种人完全是为了利益可以不顾脸面的人。

齐桓公回国后才相信管仲的话,用武力是无法征服所有人的,如果继续征战下去,这种事会经常发生。从这点来看,曹刿不仅仅坑了鲁国,他还变向的帮助了齐桓公称霸。

您如何看待曹刿此人呢?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1)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总部
上一篇 2023年3月18日 下午8:30
下一篇 2023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