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第17章|烛之武退秦师

古文观止 第17章|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在危急关头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慷慨陈词,有形势的分析,又有史事的引用,骨子里是为了保全郑国,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打算。这篇说辞终于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秦穆公撤兵回国。

古文观止 第17章|烛之武退秦师

字词解释:

烛之武:本名武,此处指烛地叫武的人。

退:使撤退。

无礼于晋:指晋文公重耳作公子时流亡经过郑国,郑文公不以礼相待之事。

贰:对晋有二心,与楚亲近。晋、楚城濮之战时,郑国曾派兵援助楚国。

军:驻扎。

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氾(fán)南:水之南。

佚之狐:郑国大夫。

郑伯:郑文公。

缒(zhuì):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鄙:边疆,这里作动词,意为开辟边疆。

越国以鄙远:越过晋国把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行李:外交使节。

共:同“供”,供给。

乏困:在食宿方面的不足。

赐:恩惠,指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回国继位之事。

版:打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防御工事。

厌:同“餍”,饱,满足。

封:疆界,这里作动词,意为疆界。

阙:通“缺”,损害。

说:同“悦”,喜悦。

杞子、逢孙、杨孙:都是秦国大夫。

戍:防守。

子犯:狐偃,字子犯,是晋文公的舅父。

微:非,无。

夫人:此人,指秦穆公。

敝(bì):动词,害。

所与:同盟者。

知:通“智”,明智。

乱:分裂。

整:联合,团结。

参考翻译: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鲁僖公三十年

鲁僖公三十年,是晋文公七年。《介之推不言禄》中说过晋文公之所以没有来得及赏赐介之推,是因为帮助周襄王平定子带之乱,勤王,除了得到了声望之外,也得到了切实的好处。周襄王为了答谢晋文公,将南阳地区的土地送给了晋国,于是晋国就和郑国接壤了。晋文公对内修政教民,对外尊王讨逆,僖公二十八年在城濮一战而称霸。

古文观止 第17章|烛之武退秦师

▲ 周襄王为了答谢晋文公,将南阳的土地赏赐给了晋国,晋国就和郑国接壤了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侯、秦伯围郑。到了僖公三十年,晋文公、秦穆公带军队包围了郑国,这里的国是指郑的国都新郑。

古文观止 第17章|烛之武退秦师

▲ 晋文公、秦穆公带军队包围了郑国国都新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之前说过重耳流亡的经历,其中有三个国家得罪了重耳,他们是卫国、曹国和郑国。其中曹共公最过分,偷看重耳洗澡,所以晋文公先收拾他。卫国和曹国临近且交好,顺道一起收拾了,当然那都是城濮之战时的前奏。现在轮到郑国了,而且郑国二心于楚国,这才是攻打郑国的主要原因。

楚国自称蛮夷,向来不尊重周王室,而且一直往中原方向扩张势力,是当时中原诸国天然的敌人。城濮之战正是因为楚国攻打宋国,晋国讨伐亲楚的曹、卫以救宋引起的。秦国参加这件事不是单纯因为秦晋之好,更多的是秦国和楚国在西方也有冲突。僖公二十五年,晋国还曾帮助秦国攻占了秦、楚之间的鄀国,也正是因为秦国这次帮助晋国的出发点不单纯,所以才会在后面被烛之武离间。

古文观止 第17章|烛之武退秦师

▲ 鄀国的位置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个军都是驻扎的意思,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看地图,氾南离新郑还挺远的,应该是军队的大本营在氾南,前线在新郑城下。

古文观止 第17章|烛之武退秦师

▲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译】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向郑文公进言。佚之狐这个人在《左传》中仅出现了这一次,应该是郑国大夫,他向郑文公推荐了烛之武。国家危在旦夕,如果您能让烛之武去见秦穆公,敌军一定会退走。

公从之。郑文公听从了他的意见。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推辞说:臣年轻的时候,尚且比不过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事情了。烛之武在这篇文章前没有出现过,所以他不是郑国的重要人物,他自己也说犹不如人,两层含义。首先是自谦,说自己能力不如别人,第二是抱怨,说自己待遇不如别人。小说《东周列国志》里说他是圉正,就是养马的,弼马温。至于佚之狐为什么认识他,又为什么笃定他能退敌,就不得而知了。烛之武说自己老了,现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了,或许是真的不想参加国家大事,又或者是等着郑文公拿出诚意来。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的重用您,现在形势危急才来请求您,是寡人的过错。做领导的先道歉了,给了烛之武面子,也给了佚之狐面子。接着话锋一转,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亡国之臣确实不好过。但是烛之武这样的小人物,估计还入不了秦晋联军的眼,所以后面是否还开具了其他条件,也不得而知。总之,烛之武回答了两个字,许之。

许之。烛之武答应了。

【译】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夜缒而出,见秦伯。晚上,趁着夜色,用绳子把他从城墙上放下去,见到了秦穆公。秦穆公看来在前线指挥作战呢,如果他在氾南,两个地方隔着80公里,大小伙子骑马一晚上也到不了,别说一老头子走路了。见到秦穆公的过程可能也不是非常从容,一个来历不明的老头子,从城头上被缒下来,一看就很可疑,说不定先被秦国的小兵抓住来个五花大绑。前面说了秦穆公本来出兵郑国目的就不单纯,所以非常痛快的就接见了这个来历不明的老头子。

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说:秦晋联军包围了新郑,郑国人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将亡国之人,有什么可说的呢。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这就值得劳烦您的手下(来攻打我们)。那有没有好处呢?值不值得呢?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边境,以鄙远,把远方的土地作为自己的边境。越过其他国家,把远方的土地作为自己的边境,您知道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秦晋瓜分郑国土地,那么这块土地对秦国来说就是飞地,中间隔着晋国呢。而此时秦晋的关系又非常微妙,本来晋惠公的时候就搞了一摊子烂账,而且秦晋又都有称霸的野心和能力,又是邻国,时有摩擦。晋文公先一步称霸,估计已经让秦穆公不爽了,只是碍于面子没有动手。后面晋文公一死,秦穆公就开始搞事情了。飞地既然无法控制,以后肯定都是晋国的地盘。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何必用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领土呢?邻国的实力增强,就是您的实力削弱啊。烛之武懂得相对论,这是说灭亡郑国的坏处,然后再说存留郑国的好处。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秦国在最西边,征伐中原,是出东道,所以烛之武说舍弃灭亡郑国可以作为您东方道上的主人,这个主人做什么呢?行李是外交使节,您秦国使节来往,我们供应所需的东西,对您不也没有坏处吗?何止没有坏处,简直好处不要太多。东道主这个词现在还在用,我去您那,您说做个东,就是请我吃个饭。这是说了秦和郑,接着再说晋。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就是说的晋惠公的事情了,况且君侯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是指他许诺给您焦和瑕派兵送夷吾回即位的事情,他许诺将焦、瑕送给您,早晨渡过黄河,下午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说晋国唯利是图,没有信誉,您也是知道的。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已经在东方将郑国开拓为自己的疆域,肯定又要开拓西边的疆土,西边是谁啊,秦国。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如果不损害秦国,他到哪里取得土地呢?、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损害秦国来使晋国获利,希望您考虑考虑。逻辑很完美,三段论。大前提:亡郑陪晋;小前提:晋长秦消;结论:亡郑就是阙秦利晋。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穆公听了很高兴,我这几天就觉得哪不对劲,今天你可是给我把这个事情捋明白了。要不我不成了被重耳那小子卖了还替他数钱的二傻子了吗,于是和郑国结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还留下三员大将带领秦军帮郑国守城,这才回秦国。

古文观止 第17章|烛之武退秦师

▲ 各国的地理位置

【译】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敢以烦执事”又译为: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4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击之。子犯就是狐偃,他请求晋文公攻打秦郑联军。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晋文公说:不可以,没有秦穆公的助力我就没有今天,指的是秦穆公协助自己回国即位,并帮自己稳定政局的事情。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依靠别人的力量反而损害他,不仁义;失去他的同盟,不明智;用混乱取代统一,不是勇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也撤军了。【译】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

5

晋文公从大局着眼,避免了同时和秦楚两个大国交战的情况发生。两年后,年事已高的晋文公去世,虽然他在位仅仅八年,但晋国在他治下国富兵强,俨然成了一个难以撼动的巨人,在接下来的百年中,这个巨人力压秦楚,成了时代的最强者。本文的主角烛之武,在《左传》中第二次登场是在鲁文公十五年,为了朝见郑世子夷朝拜晋国的事情奔波,看来经此一役,他在郑国的地位确实提高了不少,但是他终究无法挽回渐去的大势,大国夹缝中的郑国,成了秦、晋、楚、齐带领各自盟友厮杀的战场。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晋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

郑国这个国家虽然是由东迁的姬氏子弟所建立,只是在这里生活的族群大多还是当年殷商的后裔。周成王在洛邑建都之时,就把部分殷商旧族们安置在郑卫之地,而殷商人历来是重视商贸活动的,因此郑国的商贸活动相对也较为发达,这也就促成了郑国人那种见利忘义、目光短浅和见风使舵的性格,面对两大强国的侵扰,郑国人推行的国策就是两面三刀,就是在晋国人面前是一副脸,在楚国人面前又是另外一副脸。

晋文公与楚成王在城濮会战时,郑文公错误的选择与楚国结盟,加之当年晋文公作为公子在郑国流亡,郑文公无礼于晋文公,晋文公便是新仇旧恨一起算,频繁对郑国展开军事行动。

城濮之战后,晋国虽成为霸主,但楚国的中军主力并没有受到消耗,就是说楚国的最强军力依然存在,这对晋文公而言即是威胁,那么要对郑国展开行动,如果向南之地有盟友驻军,当然会更加有利于战局。秦国对晋国的作用,即为如此。

6

烛之武为说客,在面见秦穆公时,有几句话极为重要,也从中可见当时的国际形势之复杂。秦国的秦穆公是个厉害的国君,只是这位国君有个缺点,就是过于妇人之仁。按照秦国那几十年里的国力,虽不能依靠一国之力成为东方霸主,但要与东方诸侯们作战也可能不是那么容易落于下风,尤其是秦穆公曾经对晋国两代国君都有扶立之功,可见秦国之军力。要说秦穆公没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秦穆公扶立过晋惠公、晋文公,还曾把女儿嫁给晋怀公,秦国与晋国之间的亲密关系可见一斑。只是即便如此,秦穆公与晋惠公、晋怀公之间并不是和睦共处,反而往往有对抗之战。这就跟秦穆公的性格有关。

秦穆公扶立晋惠公,又活捉过晋惠公,但是活捉了晋惠公后又放掉了晋惠公,甚至把晋国割让秦国的河东土地还给了晋国,晋国在对秦穆公的外交战争中显然是完胜的。因此对秦穆公而言,是有心结的,就是认为晋国人背信弃义,烛之武抓住的正是这个点,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对秦晋关系是做过功课的,毋庸置疑秦穆公对晋国是过分仁慈的。

其次,烛之武更是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这即是诛心之说了,秦穆公允许晋国成为霸主,允许晋国东进,可是晋国要是西进的话,那就是侵犯了秦国的利益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于是秦穆公才会与郑国结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自己就带着大军返回秦国了。

郑国由此残存,而烛之武才是那个最成功的人。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总部
上一篇 2023年3月26日 下午10:21
下一篇 2023年3月28日 下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