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第20章|王孙满对楚子

古文观止 第20章|王孙满对楚子

鼎,周人当作王权的象征。楚子问鼎,有取代周王的意图。王孙满的回答,处处用“德”字,“天”字压服楚王。他重德轻鼎的观点是对的,但是宣扬天命、占卜,那是时代和形势使然。

古文观止 第20章|王孙满对楚子
古文观止 第20章|王孙满对楚子

注释
①王孙满:周大夫,周共王的玄孙。对:回答。楚子:楚庄王,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

②陆浑之戎:古戎人的一支。也叫允姓之戎。原在秦晋的西北,春秋时,被秦晋诱迫,迁到伊川(今河南伊河流域),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年)为晋所并。雒(luò):指雒水,今作洛水。发源于陕西,经河南流入黄河。观兵:检阅军队以显示军威。疆:边境。

③定王:襄王的孙子,名瑜,周朝第二十一位王,公元前606年至前586年在位。劳:慰劳。

④鼎:即九鼎。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金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也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的大小轻重,反映他对王权的觊觎。

⑤金:指青铜。九牧:即九州。传说古代把天下分为九州,州的长官叫牧。贡金九牧,是”九牧贡金”的倒装,犹言天下贡金。铸鼎象物:用九州的贡金铸成鼎,把画下来的各种东西的图象铸在鼎上。

⑥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的东西。逢,遇。若,顺,顺从。

⑦螭魅(chi mèi):也作”魑魅”。传说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罔两(wǎng liǎng):传说中河川里的精怪。

⑧用:因。协:和协。休:荫庇,保佑。

⑨昏德:昏乱的行为。祀:年。与”载”同义。

⑩德之休明:犹言德若休明。休明,美善光明。

(11)奸回;奸恶邪僻。

(12)祚(zuò):赐福,保佑。明德:美德。这里指明德的人。止(zhi-):限度,极限。

(13)成王:周成王。定鼎:定都。九鼎为古代传国的重器,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郏鄏(jiá rǔ):地名。周王城所在,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卜世(bǔ-):谓预卜周朝能传至几代。卜,占卜。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灼开的裂纹来预测未来吉凶。世,父子相继为一世。卜年:谓所得之年。

译文

楚王攻打陆浑戎人,于是到了雒水,在周朝边境上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楚王问到周王室的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天下在于道德,不在于鼎。从前夏朝正在实行德政的时候,远方各地把各种奇异东西都画成图象,九州贡献出金属,铸成九鼎,把画下来的各种东西的图象铸在鼎上,鼎上面有各种东西的图象,教人民知道神物和怪异。所以人民进入川泽山林,不会碰到对自己不利的东西。螭魅罔两这些妖怪都不会遇到。因此能够上下和协,受到上天的保佑。夏桀昏乱,鼎迁到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周朝。天子德行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有美德的人,是有一定极限的。成王把九鼎放在郏鄏,曾经占卜过,可以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

古文观止 第20章|王孙满对楚子

《王孙满对楚子宣公三年

有个词,指谋取政权或者获得比赛的好成绩——问鼎,出处就在这一篇。楚庄王问鼎于王孙满,就是那位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宣公元年,楚国在北林打败了晋军,晋楚争霸中楚国就打赢过两次,这是第一次。这一战后,郑国倒向了楚国。《郑子家告赵宣子》中说过郑国相当于中原的门户,现在门户打开了,楚国争霸中原的机会也就成熟了。

宣公二年,晋灵公和赵盾的矛盾激化,赵盾的堂弟赵穿弑杀了晋灵公,赵盾拥立晋成公即位,在之后的五六年中,晋国周边狄、戎各族比较活跃,所以晋国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内部权力纷争和西北戎狄的侵扰,在东方则相对低调。晋楚只是在缓冲地带——郑、陈之间搞搞摩擦,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

古文观止 第20章|王孙满对楚子

▲ 晋国周边戎、狄各族比较活跃

1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luò),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楚子伐陆浑之戎。宣公三年,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咱们中国当时有别于华夏的几个兄弟,比较有名的就是戎、狄、夷、蛮。老祖宗造字比较有意思,华就是一朵花,形容服饰华美;夏是一个端坐在太阳下的人,端坐说明有礼。什么是华夏?所谓华夏,衣服知礼之族,像花儿在太阳下盛开的民族,咱们华夏文明一直以来都很开放,认可礼接受礼你就是华夏,不接受礼,断发文身就是外族。看几个兄弟的名字,戎是一个手持干戈的武士,狄是牵着狗的猎人,夷是背着长弓的人,蛮是带着复杂的头饰或纹面的人,很直观地体现了他们的文明特征。游牧渔猎,相对于农耕文明的华夏,还是落后一些。

古文观止 第20章|王孙满对楚子

▲ 晋甲骨文中的夏字形象是一个端坐在太阳下的人,端坐说明有礼

戎主要分布在西北,族群比较多,和秦、晋通婚杂居。晋献公灭骊得骊姬,骊人就是戎人的一支,周东迁时,很多戎人部族也跟着往东走,陆浑之戎就是其中一支,他们一开始居住在瓜州,现在的甘肃敦煌附近。后来被秦人、晋人迁到了伊川,在现在的洛阳的南面,周、楚之间,所以楚庄王讨伐了陆浑之戎后,在洛水边阅兵。

遂至于雒(luò),观兵于周疆。于是到达了洛水边,在周的边境上阅兵,炫耀武力。这打到周王室脸上来了,周王室肯定不能装看不见。

古文观止 第20章|王孙满对楚子

▲ 洛水的位置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周定王让王孙满来犒劳楚庄王。所谓劳只是个借口,主要是来看看你来干什么,摸摸底,和展喜犒师差不多,国力衰微没有办法。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楚庄王就问起了九鼎的尺寸和重量。九鼎自铸成后一直都是王室正统的象征,问鼎就是问王,王权有尺寸和重量吗?

【译】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于是来到洛河,陈兵于周王室境内。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2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chī mèi)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zuò)明德,有所厎(zhǐ)止。成王定鼎于郏鄏(jiá rǔ),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对曰:在德不在鼎。王孙满回答说:在德行,不在鼎本身。这直接看透了问题的本质,一针见血地说。你们楚自称王也就罢了,现在想问鼎天下,得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与之匹配的德行。接着开始说九鼎或者说王权的确立和更迭。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当年夏朝正有德行,将远方各种物产描绘出来。

贡金九牧。九牧贡金,牧是州牧,地方的最高长官。金指青铜,青铜就是钱,九州州牧进贡青铜。

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铸造九鼎,把“远方图物”的各种事物都铸在鼎上,鼎上百物具备,使人民分辨哪些是神明,哪些是恶鬼。相当于做了一个神奇宝贝图鉴,这也说明一点,夏朝时九鼎是民众有机会看到的,或者九鼎上的图案是流传的。你说《山海经》会不会就和这个有关呢?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若,顺利。不若,就是不顺利。所以人们进入川泽山林,不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

螭魅(chī mèi)罔两,莫能逢之。各种山精水怪都不会碰上,碰上也不怕,因为都已经看到图鉴了,认识了。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用,因此。协,和谐。休,保佑。因此能够使社会上下和谐,承接上天的保佑。

以上说夏朝因而铸鼎承休。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夏桀德行惑乱,失去德行到了什么程度呢?百姓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你什么时候死啊,我愿意和你同归于尽。所以有德行的商汤才得到了天下,九鼎也迁到了商,商朝延续传承600年。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商纣王统治残暴,帝辛到底是暴君还是明君,这个先不讨论。这里周人说他残暴,因为纣王残暴,鼎迁到了有德的周。鼎自铸成以来,两次都是跟随权柄的转移而迁移的,而权力的转移都是因为前朝失德,而后朝有德导致的。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休,美好的意思。德行美好清明,虽然看似微小,但也是厚重的。只要君主有德,权力稳固,就不会失去鼎。

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德行奸邪昏乱,即使鼎非常大,也是轻的。如果一个政权没有德行,即使鼎再重,也改变不了朝代的更替,会随着权力的转移而转移。

天祚(zuò)明德,有所厎(zhǐ)止。祚,福。厎,定的意思。上天赐福给有德之人,这是有定数的。所以夏400年,商600年,都是上苍定好的。

成王定鼎于郏鄏(jiá rǔ),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成王把九鼎安放在郏鄏,占卜说可传世三十代,绵延七百年,这是天命,上天的定数。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周王朝的德行虽然衰弱,但是天命还没到改变的时候。

这两句话比较有意思,周朝32代,37王,790年。王孙满作为姬姓宗室,又是国家重臣,国家还没灭亡呢就说上天赐给我们传承多少代,延续多少年,到什么时候国家就灭亡。说我们现在德行虽然衰弱,但天命还没改。这就有点不合理了,周王朝祭祀宗庙怎么说啊,“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文王在上,光辉照耀,后人仰望,世代传承。”传承绵延不绝才应该是王孙满应该站在的立场。又说:“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天命在周,文王德行纯正,永世传承”。诸侯,比如郑庄公、晋文公,可以说周德虽衰,但你王孙满肯定不能这么说。所以有人说这一篇是左丘明或者其他人根据楚王问鼎这一事改编的,也是有道理的。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九鼎的重量,不是你可以问的。

【译】王孙满回答说:“大小、轻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以前夏代刚刚拥立有德之君的时候,描绘远方各种奇异事物的图象,以九州进贡的金属铸成九鼎,将所画的事物铸在鼎上反映出来。鼎上各种事物都已具备,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哪些是邪恶的事物。所以百姓进入江河湖泊和深山老林,不会碰到不驯服的恶物。象山精水怪之类,就不会碰到。因此能使上下和协,而承受上天赐福。夏桀昏乱无德,九鼎迁到商朝,达六百年。商纣残暴,九鼎又迁到周朝。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虽小,也重得无法迁走。如果奸邪昏乱,九鼎再大,也轻得可以迁走。上天赐福有光明德行的人,是有个尽头的。成王将九鼎固定安放在王城时,曾预卜周朝传国三十代,享年七百载,这个期限是上天所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退,天命还未更改。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3

王孙满这一段话可谓杀诛心,我周王室的德行虽然衰败,但还至于如夏桀、商纣一般,你楚子比起商汤、周武文王也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儿,你称霸南蛮,闭门称王也就罢了,妄图取代周王室,做天下共主,还是算了吧。楚庄王之后肯定是退兵了,问鼎天下肯定是他人生高峰之一,再就是九年后的晋楚邲之战,楚国大败晋军,楚庄王饮马黄河,攫取了晋国在黄河以南的部分霸权。但终楚庄王一生,他始终没能真正称霸,更不用说天下称王了。

楚庄王这个人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典故,除了一鸣惊人、问鼎天下、饮马黄河,最著名的可能就是绝缨之宴了,不过他的出处是一本小说集,刘向的《说苑》,不能当历史来解读。

前文从造字的角度简单聊了下华夷之别,也提到了华夏文化的包容,楚国虽然自称南蛮,但主要还是傲骄,实际上他是一直想融入中原文化圈的,历任楚王也基本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楚庄王在位时颁布了一系列政治、文化改革措施,都是以礼法、道德为基础的,文治加上武功,使华夏文明更好地辐射到了南方诸多未开放的民族,可以说在促进民族融合的道路上,楚庄王是居功至伟的。

4

公元前606年,晋国史官董狐写道,“赵盾弑其君”。这一笔终结了赵宣子专政时代,让赵宣子郁闷而死。另一边,晋国的老对手楚国锋芒毕露,楚庄王结束了韬光养晦的前三年,平定若敖氏内乱,打赢进犯的庸国,再次强势开启了北伐的霸业。

楚庄王这次进攻的对象是陆浑人,作为戎族的一支,陆浑人以强悍善战著称,根据2015年的考古发现,陆浑人成年男性身高普遍达到一米八。陆浑人命运曲折,曾是西北游牧部落,被秦国视为麻烦,后来在秦晋韩原之战后,被秦国强制性迁徙到晋国国内,即东迁洛阳,陆浑人从此聚居于此。在晋国历史上,陆浑人为晋军附属,是晋军的有力支持。晋秦崤之战背后就有陆浑人的出力,即陆浑人首领驹支所言,“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而且“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出自《驹支不屈于晋》),但后来却又被晋国所弃。

楚庄王攻打陆浑人,显然是对晋军的挑衅。但此时的晋军处于内耗,难以对抗,其结果是陆浑人不敌楚人,最后臣服楚国。

楚军行至洛水边,即周朝边境,禁不住陈兵示威,这是楚庄王的高光时刻,他与中原霸主的地位从未如此接近,只要他下定决心,就可以扫荡周朝,而此时的周定王刚刚继位,也指望不上中原诸侯,这是他的“至暗时刻”。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一个“劳”字透露出定王的恐惧。王孙满为周襄王之孙、周朝大夫,曾在晋秦崤之战提前预测秦军必败,由此赢得了周襄王的赞赏。周定王因此倚赖王孙满。

5

果然是诞生《楚辞》的民族,楚庄王对王孙满说了一句“周王室的九鼎之大小是轻还是重”?这是一个颇有文学或隐喻色彩的提问。九鼎是周王室权力的象征,九鼎自然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问的,权威性也是指神秘性,无论问什么,周朝都不能回应,所以,这自然是对周天子权威的挑衅和轻慢。楚庄王居然问轻重,其实对周朝充满了一种调戏的情绪。但这又充满了一种特别的想象力,这一问也问出了楚国这一异域蛮族长期游离于中原权力圈外的不羁心态。三百年后,秦武王灭周室,果真去试鼎之轻重,结果鼎重千钧,砸在了秦武王的右脚上,致使秦武王一命呜呼。

考验王孙满的是不能直接说轻重,又要重塑可能被楚庄王破坏的九鼎的权威性。有意思的是,楚庄公问鼎之大小,王孙满回应的是“在德不在鼎”,这表面上是驴唇不对马嘴,但却又点中了楚庄王欲称霸的野心,把一个玩笑的话题转变为“天子权威建立在什么上”的话题,言毕,楚庄王就知道了自己还不到替代周天子的时候。

王孙满指出了九鼎的来源,是应天安民的产物,即“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而九鼎能够从商传承到周的原因是,“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那么九鼎易主的条件应该是”定王暴虐,鼎迁于楚“。很显然,周天子还不至于到这等地步,无论齐晋,都拥周天子权威作为称霸的前提,如若不然,霸主地位难得天下拥戴,即“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总部
上一篇 2023年3月29日 下午10:48
下一篇 2023年3月31日 上午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