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晋统率诸侯的军队进攻秦国,先派遣吕相到秦国绝交,宣布秦的罪状。秦晋一直互相倾轧,正义并不全在晋方。但这篇绝交辞令,却把罪过全推给秦方。在行文上步步紧逼,变化错综,深文曲笔,煞费苦心。

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注释:
晋侯;晋厉公。吕相,晋国大夫,魏骑现依的儿子魏相,因食邑在吕,又称吕相。

绝;绝交。 戮力:合力,并力。
申:申明。 天祸:天降灾祸,指骊姬之乱。
无禄:没有福禄。这里指不幸。 即世;去世。
俾:使。 用:因为。 奉祀;主持祭祀。这里指立为国君。
韩之师:韩地的战争,指秦晋韩原之战。 厥:其,指秦穆公。
用:因而。集:成全。 躬:亲身。擐:穿上。
跋履:跋涉。
胤(yin):后代。东方诸侯国的国君大多是虞、夏、商、周的后代。
怒:指侵犯。 绥静:安定,安抚。
大造:大功。西:指秦国。 不吊:不善。
寡:这里的意思是轻视。
迭:同“轶”,越过,指侵犯。
奸绝:断绝。 保:同“堡”,城堡。
费(bi):滑国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附近。费滑即滑国。 兄弟:指兄弟国家。
即楚:亲近楚国。谋我:谋算我晋国。
诱:开启。衷:内心。
我之自出:秦康公是穆姬所生,是晋文公的外甥,所以说“自出”。
阙翦:损害,削弱。
蟊(mao)贼:本指吃庄稼的害虫,这里指晋国公子雍。
悛(quan):悔改。
河曲:晋国地名,在今山西永济东南。
涑(Su)川:水名,在今山西西南部。
俘:劫掠。王官:晋国地名,在今山西闻喜西。
羁马:晋国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南。
东道;晋国在秦国东边,所以称“东道”。不通:指两国断绝关系。
君;指秦桓公。
引:伸长。:脖子。
庶:大概,或许。
狄难:指晋国同狄人打仗。
河县:晋国临河的县邑。
箕:晋国地名,在今山西蒲县东北。郜(gdo):晋国地名,在今山西祁县西。
芟(shan):割除。夷:伤害。农功:庄稼。
虔刘:杀害,屠杀。边垂:边陲,边境。
辅氏:晋国地名,在今陕西大荔东。聚:聚众抗敌。
伯车:秦桓公之子。
寡君:指晋历公。 不详:不善。
白狄:狄族的一支。及:与。同州:同在古雍州。
是用:因此。
昭:明。昊:广大。秦三公:秦国穆公、康公、共公。楚三王:楚国成王、穆王、庄王。
不壹:不专一。 昵就:亲近。
承宁:安定。 不佞:不敏,不才。。

译文:

夏天四月初五,晋历公派吕相去秦国断交,说:“从前我们先君献公与穆公相友好,同心合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用婚姻来加深两国关系。上天降祸晋国,文公逃亡齐国,惠公逃亡秦国。不幸献公去逝,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使我们惠公因此能回晋国执政。但是秦国又没有完成大的功劳,却同我们发生了韩原之战。事后穆公心里感到了后悔,因而成全了我们文公回国为君。这都是穆公的功劳。“文公亲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讨东方诸候国,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见秦国君王,这就已经报答了秦国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扰君王的边疆,我们文公率诸侯和秦国一起去包围郑国。秦国大夫不和我们国君商量,擅自同郑国订立盟约。诸侯都痛恨这种做法,要同秦国拼命。文公担心秦国受损,说服了诸侯,秦国军队才得以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这就是我们对秦国有大恩大德之处。“不幸文公去逝,穆公不怀好意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轻视我们襄公,侵扰我们的淆地,断绝同中国的友好,攻打我们的城堡,灭绝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兄弟国家的关系,扰乱我们的盟邦,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襄公没有忘记秦君以往的功劳,却又害怕国家灭亡,所以才有淆地的战斗。我们是希望穆公宽免我们的罪过,穆公不同意,反而亲近楚国来算计我们。老天有眼,楚成王丧了命,穆公因此没有使侵犯中国的图谋得逞。穆公和襄公去逝,康公和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先君献公的外甥,却又想损害我们公室,颠覆我们国家,率公子雍回国争位,让他扰乱我们的边疆,于是我们才有令狐之战。康公还不肯悔改,入侵我们的河曲,攻打我们的涑川,劫掠我们的王宫,夺走我们的羁马,因此我们才有了河曲之战。与东方贵国的联系不通的原因,正是因为康公断绝了同我们的友好关系。“等到君王即位之后,我们景公伸长脖子望著西边说:‘恐怕要关照我们吧!’但君王还是不肯开恩同中国结为盟好,却乘我们遇上狄人祸乱之机,入侵我们临河的县邑,焚烧我们的萁、郜两地,抢割毁坏我们的庄稼,屠杀我们的边民,因此我们才有辅氏之战。君王也后悔两国战争蔓延,因而想向先君献公和穆公求福,派遣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们和你们相互友好,抛弃怨恨,恢复过去的友谊,以追悼从前先君的功绩。’盟誓还没有完成,景公就去逝了,因此我们国君才有了令狐的盟会。君王又产生了不善之心,背弃了盟誓。白狄和秦国同处雍州,是君王的仇敌,却是我们的姻亲。君王赐给我们命令说:‘我们和你们一起攻打狄人。’我们国君不敢顾念姻亲之好,畏惧君王的威严,接受了君王使臣攻打狄人的命令。但君王又对狄人表示友好,对狄人说:‘晋国将要攻打你们。’狄人表面上答应了你们的要求,心里却憎恨你们的做法,因此告诉了我们。楚国人同样憎恨君王反复无常,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叛了令狐的盟约,而来向我们要求结盟。他们向著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位先公和楚国的三位先王宣誓说:‘我们虽然和晋国有来往,当我们只关注利益。’我讨厌他们反复无常,把这些事公开,以便惩戒那些用心不专一的人。’诸侯们全都听到了这些话,因此感到痛心疾首,都来和我亲近。现在我率诸侯前来听命,完全是为了请求盟好。如果君王肯开恩顾念诸侯们,哀怜寡人,赐我们缔结盟誓,这就是寡人的心愿,寡人将安抚诸侯而退走,哪里敢自求祸乱呢?如果君王不施行大恩大德,寡人不才,恐怕就不能率诸侯退走了,请向你的左右执事布置清楚,使他们权衡怎样才对秦国有利。”

上卷

下卷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此篇涉及到秦晋两国近八十多年间的关系,前面《阴饴甥对秦伯》《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这三篇文章跨度有17年,部分展现了两国的发展关系变化,到了这篇《吕相绝秦》用了800多字,把两国自鲁僖公五年到鲁成公十三年80年间的大事件说了一个遍。

标题包含了三个要素:吕相、绝、秦,第一个元素吕相,吕相是晋国人,厨武子魏錡的儿子,也叫魏相,他爹魏錡后来在鄢陵之战中被楚国神射手养由基射杀,魏相继承了父亲魏錡的封邑,称吕相,做到晋国的下军佐。第二个元素秦,吕相到秦国去了,做了什么呢?第三个元素绝,代表晋国和秦国绝交。这时的晋侯是晋厉公,他父亲晋景公在成公十年时就已经去世,晋景公死的很离谱。这时秦的国君是秦桓公。

1

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晋侯使吕相绝秦。晋厉侯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吕相见到秦桓公说。

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逮,及的意思。当年我们献公和秦穆公相互友好,齐心协力,用盟誓来申明友好,用婚姻来巩固关系。晋献公和秦穆公的盟誓,春秋未载。秦晋地处西北,和戎狄杂居,都饱受戎狄侵扰之苦,结盟对敌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 )

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 秦晋地处西北,和戎狄杂居

二者结为婚姻,是指僖公五年,晋献公将女儿穆姬嫁给秦穆公的事情,这是《左传》中记载的两国第一次联姻,晋献公给女儿准备了丰厚的陪嫁——虞国公卿。其中就有帮助秦穆公称霸西戎的百里奚,可以参见《宫之奇谏假道》。这是从秦晋之好说起,想当年我们晋献公可是你们秦穆公的老丈人。

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上天降祸于晋国,文公逃亡到齐国,惠公逃亡到秦国。这是说骊姬之乱,可以参见《阴饴甥见秦伯》一文。

无禄,献公即世。无禄,没有福气,不幸的意思。即世,就是去世。不幸啊,晋献公去世了。

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秦穆公不忘记昔日的恩德。俾,使,让。用,介词以的意思。使我们晋惠公能够主持晋国的祭祀,这是说鲁僖公十年,秦穆公护送晋公子夷吾回国即位的事情,夷吾就是晋惠公。秦国对我们有恩惠啊,现在说的都还挺正常的。

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勋,功业、功绩。又没能完成这一大的功勋,反而发起了韩原之战。是说你秦国明明对我有恩,但却好人没有做到底,反而向我发起了战争。到这里吕相就不好好说话了,韩原之战明明是晋惠公不靠谱搞出来的,现在不提前因,只说后果。这叫什么啊?陈述部分事实,扭曲事件真相。

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厥,是其的意思,这里代指晋惠公。用,这里是介词,因此。集,成就,成全。秦穆公又心里后悔,人家哪里是后悔啊,明明是不计前嫌好不好。因此帮助我们晋文公回国即位,这都是秦穆公的成全。这是说鲁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纳重耳回国即位的事情。这部分可以参见《寺人披见文公》。

这中间还有秦晋的两次通婚,韩原之战后公子圉到秦国为质,秦穆公把自己的一个女儿赢氏嫁给了他,这是秦晋第二次联姻。后来公子圉逃回晋国成为晋怀公,也不要赢氏了,再之后,重耳流亡至秦国,秦穆公将五名公族女子嫁给重耳,其中就有重耳的前侄媳赢氏,这是秦晋第三次联姻。所以重耳既是秦穆公的小舅子,又是秦穆公的女婿。

【译】晋厉公派遣吕相去断绝和秦国的外交关系,说:“过去我们献公和穆公互相友好,合力同心,用盟誓加以申明,再用婚姻来巩固它。上天降祸晋国,文公到了齐国,惠公到了秦国。不幸,献公去世,穆公不忘记过去的恩德,使我们惠公因此能在晋国主持祭祀,但又没能完成这一重大功勋,而有了韩地的战役。他后来又后悔,因此成就了我们文公,这是穆公成全我们的结果。

2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yì),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靖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大有造于西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躬,亲自。擐,穿。文公亲自穿上甲胄,跋涉山川,越过险阻,征讨东方的诸侯。这是为了什么呢?

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胤,后裔。陈国,妫姓,虞舜的后代。杞国,姒姓,夏禹的后代。宋国,子姓,商朝的遗民。姬姓诸国,周文王、武王的后代。“虞、夏、商、周之胤”泛指天下诸侯。征讨他们,让他们朝见秦国,这也算是已经报答过秦对晋的旧日恩德。你秦穆公因为韩原之战对我们有愧,为了补偿我们,才送晋文公回国。但是我们晋文公仍然感激你们,也通过征讨诸国使之朝拜秦国的方式来报答了你们。

郑人怒君之疆埸(yì),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这是说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的事了。怒,触怒,这里引申为侵犯。郑国人侵犯秦国疆域,我们文公率领诸侯和你们秦国军队一起包围郑国。这又瞎扯了,秦国和郑国压根不挨着,中间隔着周、晋,郑国怎么侵犯秦的疆域?空降部队吗?《左传》记录的明明白白,“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秦国大夫没有询问我们国君,擅自和郑国结盟。这件事是有的,秦穆公还给郑国留了将领守城。

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诸侯痛恨秦国如此行径,准备和秦军拼命。这件事也不完全是假的,确实有人和秦军拼命,但不是其他诸侯国,而是晋文公的亲舅舅狐偃。

文公恐惧,绥靖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大有造于西也。绥靖,安抚。克,能够。造,造化,恩德。因为秦国在西方,所以用西来指代。文公听说诸侯要和秦军拼命,害怕损害秦国,于是安抚诸侯。秦军能够安然回国,正是我晋国施与的恩德啊。

这是第一部分,总结了秦晋之好,互有恩惠,你们的恩情我们都报答过了,但你们发起韩原之战又在郑国背叛晋国,破坏了我们的友好关系。

【译】“文公亲自身披甲胄,跋涉山川,逾越艰难险阻,征讨东方的诸侯,让虞、夏、商、周的后裔都来朝见秦国,这也就已经报答了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犯君王的边境,我们文公率领诸侯和秦国一起包围郑国。秦国大夫没有征询我寡君的意见,擅自和郑国订立了盟约,诸侯憎恨这事,打算和秦国拼死一战。文公为此忧惧,安抚诸侯,秦军得以安然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这也算是我们对秦国有重大贡献了。

3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yì)我肴地,奸(hàn)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náo)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肴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不幸啊,文公去世了,秦穆公不来吊唁,蔑视我先君。

寡我襄公。寡,引申为欺,欺侮我国君襄公。

迭(yì)我肴地。迭通轶,经过,引申为侵入。侵入我国崤山。

奸(hàn)绝我好。奸通扞,冲犯的意思。断绝我们的友好关系。

伐我保城。保通堡,边防小城。攻打我边城。

殄灭我费滑。殄,灭绝。滑国的都城在费,费滑就是指滑国。《蹇叔哭师》一文中提到过,滑国是姬姓,和晋同宗,所以说灭亡我同宗的滑国。

散离我兄弟,挠(náo)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离散我兄弟之邦,扰乱我盟国关系,颠覆我国家社稷。

以上连用了九个短句,每一句中都有一个“我”。大家连起来读一下,不管说的是不是真的,反正气势是有了。理直气壮地对秦国提出谴责。

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肴之师。我们襄公虽然不忘公穆公旧日的恩德,却又怕社稷倾覆,所以这才有了崤之战。

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但我们还是希望穆公能宽恕我们,穆公不听,亲近楚国谋取我国。你做了那么多对不起我的事,都快搞死我了,我才被迫出手,正当防卫打了你,但我还念着你的好,虽然是自卫但仍然过意不去来和你道歉,但你却和楚国一起搞我,你觉得你做得对吗?

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天诱其衷”这是当时的一种标准辞令,《左传》中出现了好几次,大概的意思是:上天还是保佑着我们的。楚成王他死了,你说这不是巧了么,秦穆公联合楚国颠覆我国的计划,因此不能得逞。

到这里秦穆公时代结束了,秦国对晋国有恩惠,但不彻底,有仇恨,但我不记恨。与此同时,晋国经历献公、惠公、怀公、文公、襄公五代君主。晋国对秦有报答,有恩德,又有被迫反击。

【译】“不幸,文公去世,穆公不来吊唁,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欺凌我们襄公软弱,侵犯我们的肴地,断绝与我们的友好关系,攻打我们的边境城堡,灭绝我们的滑国,离散我们的兄弟之邦,扰乱我们的同盟之国,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襄公没有忘记君王过去对我们的功勋,而又害怕国家覆亡,所以就有了肴地这次战役。但还是愿意在穆公那里解释罪过。穆公不答应,反而靠拢楚国打我们的主意。上天保佑我们,楚成王丧命,穆公因此没能在我国得逞。

4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宫,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秦穆公、晋襄公去世,秦康公、晋灵公即位。

康公,我之自出。秦康公,是晋国公主穆姬和秦穆公的儿子,所以这里说“我之自出”。这是晋国的外甥,先给你降一辈儿。

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阙翦,损害。这个外甥不是东西,不想和我们修好,却又来损害我们晋国公室。倾覆我们国家,率领我国的贼人来扰乱我们的边疆,因此才有了令狐之战。

这里“蟊贼”指晋公子雍,晋襄公死后,赵盾想废太子夷皋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当时公子雍客居秦国,于是赵盾使士会和先蔑去秦国迎接,秦国派军队护送他们回国。结果这时赵盾反复,重新立夷皋为君,是为晋灵公。于是又派军队在令狐攻击公子雍和护着他的秦军,导致士会、先蔑逃到秦国。

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宫,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悛,悔改。康公还不悔改,侵入我河曲地区,攻伐我涑川,劫掠我的官员百姓,霸占我们的羁马地区,因此我们才发起了河曲之战。

河曲之战确实是秦国为报令狐之仇而引起的,但根子上还是晋国做的不对,而且期间双方各有攻伐,也不只是秦侵入晋,晋也攻取过秦的城池。

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从此秦国往东方的道路不通,就是因为康公断绝了双方的友好关系。

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 河曲之战的主战场

【译】“穆公、襄公去世,康公、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晋国的外甥,但又想损害我们公室,颠覆我们国家,率领我国的内奸,前来动摇我们的边疆,于是我国才有了令狐这一战役。康公还是不肯悔改,进入我国河曲,攻打我国涑川,掳掠我国王官,切断我国羁马,于是我国才有了河曲这一次战役。东边的道路不通,那是由于康公同我们断绝了友好关系的缘故。

5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

及君之嗣也。到了君上您即位之后。现在是秦桓公,他是秦康公的孙子,他父亲秦共公在位不足五年,所以没有单独拿出来批判。

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此时的晋国国君是晋景公。庶,大概。我们国君景公伸着脖子望向西方说:秦国大概会抚恤我吧!

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利,以……为利。君上也不肯施恩与我国盟会,趁我们和狄人作战时牟利。狄族在这一时期对晋国的侵扰格外严重,特别是赤狄,几乎每次晋国和楚国开战时,他都来背刺晋国。白狄则和晋国关系相对缓和。邲之战前晋国和狄族和谈,也主要是和白狄各部。

赤狄很有意思,他没有像白狄一样完全融入华夏主体民族,而是选择了不断地迁徙流浪。秦汉时期的丁零、高车就是赤狄的后人,这两个名字特别形象,拉着高轮车子流浪的民族。到了隋唐,他们大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回纥、一部分叫乌古斯。突厥崛起后,他们都是突厥的猎物,被杀戮奴役,回纥各部主要留在了中国境内,他们的部分后代就是我们今天的维吾尔族和裕固族同胞。所以当年有一部分维吾尔人自称突厥,这着实让人很诧异。

裕固族呢,咱们甘肃省有裕固族自治县。乌古斯人中的一部分留在国内,是今天的撒拉族,主要生活在青海。另一部分乌古斯人则西迁逃亡,到中亚,融入了当地居民中。

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 赤狄发展过程

那真正的突厥呢?东突厥基本都融入华夏,西突厥和当年的匈奴差不多,也是一路西迁,一部分从阿富汗去了印度,大名鼎鼎的贴木儿王朝算是西突厥的传承,现在融入了印度。另一部分则进入小亚细亚融入了奥斯曼帝国,所以土耳其人也可以说是西突厥的后裔。

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 突厥发展过程

总之,晋国人被狄人搞得焦头烂额,秦国趁机多次攻伐晋国。

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芟,收割。农功,指庄稼。虔和刘,都有杀的意思,指屠杀。侵入我国河县地区,焚毁我箕、郜两地城邑,毁坏我们的庄稼,屠杀我国人民,因此我们才发起了辅氏之战。

这是指鲁宣公十五年,晋国攻打赤狄,秦国趁机攻伐晋国的事情。河县、箕、郜三个地区已经是晋国的腹地了,晋国人打败赤狄后,顺路在辅氏这个地方打败秦军,还俘虏了一个秦国大力士杜回。晋国虽然邲之战败了,但实力还是在的。

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 辅氏之战

【译】等到君王继承君位,我们的国君景公,伸长脖子望着西方说:‘大概要抚恤我们了吧!’但君王也不肯加恩和我们结盟,反而利用我国被狄人侵犯的机会,攻入我国的河县,焚烧我国的箕邑、郜邑,抢割我们的庄稼,屠杀我国边民,我国因此在辅氏聚众抵抗。

6

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君上您也后悔战火蔓延,而想向晋献公、秦穆公两位先君在天之灵祈福,派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伯车是秦桓公的儿子。

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说:我和你共同修好,抛弃怨恨,重新修复旧日的恩德,来追念前人的功勋。这话说的很好听,做的也不错。宣公十五年辅氏之役到成公十年晋景公离世,《左传》中只记载了一次两国战争:成公九年“秦人、白狄伐晋”。

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盟誓还未完成,景公离世,我们国君因此发起了令狐之会。我寡君这里指晋厉公。鲁成公十一年,晋厉公即位还没满一年,就牵头和秦国求成,发起令狐之会。令狐之会挺有意思的,晋厉公和秦桓公约定在晋令狐开会,令狐在黄河东岸,当年秦穆公纳重耳回国,渡过黄河后第一战就是“围令狐、入桑泉”。结果晋厉公到了,秦桓公在黄河西岸的王城不过河,最后双方折中,秦国人派使者到令狐和晋厉公结盟,晋国人派使者到王城和秦桓公结盟。跟闹着玩似的,结果不言而喻。

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 令狐之役

君又不祥,背弃盟誓。不详,不善。您又不怀好意,背弃盟誓。

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中华分九州,秦在雍州,白狄也在雍州,所以说白狄和君上同在雍州。秦国先君最早是周王的牧马人,马养的好又能打仗,就被封为大夫,封地在雍州境内。犬戎之乱,外族攻入镐京,平王东迁,秦护驾有功,自此提拔为诸侯,可以说秦国是春秋诸国中最年轻的一个,养马的出身,不是姬姓、立国最晚。因为这三点使秦国一直不受中原诸国待见,周平王虽然封秦襄公为诸侯,但当时周王室被狄戎驱赶,哪里有土地封赏呢?就和秦襄公说:戎狄抢走了我的土地,你抢回来多少就给你多少。秦国和楚国很像是不是?可能比楚国还强一点,但也有限。秦国现在的辽阔疆域,那都是和戎狄拼命抢回来的,故而这里说白狄是您的仇人。晋文公的母亲是白狄,所以骊姬之乱重耳逃狄,之后晋国也和白狄通婚,所以说白狄是我的姻亲。这也是借口,赤狄也和晋国通婚。

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您派人来向我们下令说:我和你一起讨伐白狄。

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使。我们国君不敢顾及和白狄的姻亲关系,畏惧君上的威严而接受了使者的命令。

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君上又二心于白狄,和他们说:晋国人要讨伐你们。这是在挑拨离见啊。

狄应且憎,是用告我。白狄表面上答应了秦国联合攻击我国的请求,但内心也憎恶秦国,就将你们挑拨晋狄关系的事情告诉了我国。

这一段虽然有卖队友之嫌,但主旨还是指责秦国两面三刀、表里不一,不止我们这么看待秦国,楚国也是这么认为的。

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楚国人也厌恶你们的反复无常,也来告诉我们说。

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说:秦国背弃了令狐之盟,来请求和我国结盟。

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秦桓公当着我们的面向老天爷和秦、楚两国先君的在天之灵昭告。昊天上帝,就是老天爷,秦三公和楚三王指秦、楚三代先君。

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说:我虽然和晋国往来,只是为了谋取眼前的利益。

不榖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一。不榖,就是楚共王自称。我厌恶他没有德行,所以把这件事公布出来,作为对秦国不专一的惩罚。秦人唯利是视,和周礼唯亲唯德的指导思想格格不入,更和东方诸国重信守义的价值观完全相悖。即使是推崇“霸道”的《左传》对秦人的这一思想评价也不高,这也是和秦国的崛起历程有关,毕竟处于群狼环伺的西戎地区,如果拘泥于礼教,讲究以德服人,可能早就被戎狄反分蚕食了。

到了春秋时期,礼坏乐崩,黑暗的丛林法则逐渐取代了温存的封建家长制,靠重利轻义起家的秦国,自然没有思想枷锁,日益壮大起来,同时这一思想也为后来法家的成长提供沃土。楚国最初自称南蛮时,实际也是重利轻义的,这也是楚国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但是楚国统治阶层一直因“身为南蛮”而自卑,使其主动拥抱了“道德”,在春秋战国这种混沌年代中,楚国的做法无疑于自己给自己戴上了镣铐,当然重利轻义终究是一把要落在自己颈项上的双刃剑。

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诸侯们都听了这些话,因此痛心疾首,都来亲近我们。

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我国率领诸侯前来听取您的意见,是为了求得友好。唯好是求其实是唯是求好。

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君上如果能施恩于诸侯,怜悯我们,恩赐结盟。

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那就是我们的愿望,我们会安抚诸侯带他们撤退,又怎敢谋取战乱呢?

大家在这里看出什么来了呢?对了,晋国这是起诸侯之师来向秦国兴师问罪的,当然所谓的诸侯之师,实际上大国只来了鲁成公,其他的就都是刘、成这样的小国。虽然人少,但排面不能小。

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君上如果不能施与恩德,我不才,无法带诸侯退兵。什么诸侯退兵啊,刘、成这样的小国能带多少兵来,不都是晋国军队吗。

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冒昧地将这些告诉您左右的人,请您手下认真考虑秦国的利益。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

【译】君王也后悔战祸的蔓延,而想求福于先君献公和穆公,派遣伯车前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和你同心同德,丢弃怨恶,重新修制过去的情谊,来追念以前的功勋。’盟誓还没有完成,景公就去世了,我寡君因此而有令狐的会见。君王又居心不良,背弃了盟约。白狄与君王同在一州,是君王的仇敌,但又是我们的姻亲。君王派人前来命令说:‘我和你一起攻打狄国。’寡君不敢顾惜婚姻关系,畏惧君王的威严而接受了来使的命令。君王却又两面三刀讨好狄国,说:‘晋国将要攻打你们。’狄人表面上应付,心里却很憎恨你们,因此就告诉了我们。

楚国人讨厌君王的反复无常,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弃了令狐的盟约,而来向我国请求结盟,祝告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位先公、楚国的三位先王说:我虽然与晋国有往来,我只不过是图谋利益而已。我们讨厌他没有固有的道德,因此把这件事公布出来,用来惩戒言行不一的人。’诸侯全都听到了这些话,因此痛心疾首,来亲近寡人。寡人率领诸侯来听取君王的命令,只是为了寻求友好。君王如果加恩于诸侯,怜悯寡人,而赐给我们盟约,那正是寡人的愿望,就可以安定诸侯而退军,怎么敢求取战乱?君王如果不肯施与大恩大惠,寡人不才,就不能率领诸侯退走了。谨把详情全部报告于您的左右,请您的左右仔细权衡一下利害吧!

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 秦晋战争大事年表

7

通篇分为三部分,层叠渐进。第一段历数秦国数代先君的所作所为;第二段怒斥秦桓公即位后对晋国的逼迫;第三段则是直截了当的武力威胁了。三部分中都逐一详述晋国的以德报德、以德报怨和被逼反抗。全文无一绝交,但句句都是绝交。此文被后世学者推崇为“檄文之祖”。金圣叹评价说:饰辞驾罪何足道,只道其文字。章法、名法、字法,真如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而又其中细条细理,异样密致,读万遍,不厌也。

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 秦晋时期主要分为三部分

秦晋绝交后,秦桓公肯定是不甘示弱的,联合狄、楚谋晋,晋厉公起诸侯之师伐秦,在秦国腹地麻隧爆发大战,晋国内部空前团结,一战而败秦国。晋军甚至渡过泾水,兵锋直指秦都而还。晋厉公这里渡过黄河,进入秦国境内的新楚,之前晋侯进入秦国都是避难(晋惠公)、为质(晋怀公)、逃亡(晋文公),晋惠公这个不靠谱的还当过俘虏。晋厉公此次是晋国国君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秦国,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秦国则元气大伤,自此无力东出函谷关。

古文观止 第23章|吕相绝秦

▲ 秦晋绝交后爆发了麻隧之战,秦国大败,元气大伤,自此无力东出函谷关

8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病重,立太子寿曼为君,为晋厉公。晋厉公为了和诸侯搞好关系,在公元前580年,便邀请和秦桓公到令狐会盟。可秦桓公不愿意渡河,只好由双方使者来回穿梭签订了盟约。

当然,实际上两者又各怀目的。晋厉公刚刚继位,希望以此缓和关系争取时间,而秦桓公自然不想放弃这样的机会,假意结盟,实际上是麻痹晋国,趁机偷袭。合盟结束后,秦桓公马上撕毁条约,联合狄人攻打晋国。狄人也是三心二意,就在公元前601年,晋也和狄人攻打秦国。两次结果都类似,都没有得逞。第二年,晋军大败狄人。

第三年,即公元前578年,晋厉公认为时机成熟,决定一举压制秦国,联合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国讨伐秦国,单从秦国背约的行为来看,晋军已经有理由挑起伐秦战争。但这一篇《绝秦文》则可以在舆论上更大程度压倒秦国,引导晋军及其联军更强烈的愤慨,获得“舆论战”的完全胜利。

因此,晋国派魏锜之子魏相,也就是文中的吕相去与秦国断交,吕相是晋国大臣,名叫魏相,因食邑在吕,所以又称吕相。春秋时这种情况大概不少,如商鞅本名公孙鞅,因采邑分封于商地,又称商鞅。

9

吕相首先从晋献公和秦穆公的历史渊源说起。公元前672年,晋献公为了夺取陕西的土地,挑起了与秦国的战争,一直打了十二年,从秦宣公打到秦穆公。秦穆公即位之后,为了结束战争,秦穆公决定与晋联姻,娶晋献公的女儿为妻,这就是秦晋之好典故的由来。秦晋联姻成为秦国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机,不仅为秦国赢了宝贵的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在陪嫁的队伍中,有一个奴隶,名字叫百里奚。这就是吕相说的“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秦穆公因为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也就是后来晋惠公和晋文公的姐姐,因此秦国利用这层关系,插手晋国内政,先后将晋惠公和晋文公扶持上台。只是晋惠公恩将仇报,双方在韩地发生交战,晋惠公被俘虏。这就是韩原之战。晋惠公死后,秦驱逐继位的晋怀公,扶持晋文公上位。

当然,具体来看,《绝秦文》中历数的“韩原之战”“崤之战”“令狐之战”“河曲之战”以及“辅氏之战”,这些战争的双方互有不足,比如“崤之战”,秦军首先针对的郑国,并未直接针对晋军,晋军则有意设伏击秦。

比如“韩原之战”,《绝秦文》称“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而实际情况则是晋国“背信弃义”。

“令狐之战”的背后更多是赵宣子的专权跋扈。晋襄公(晋文公之子)去世后,部分晋国的卿大夫主张废黜年幼的太子夷皋而另择新君。彼时,晋襄公庶弟公子雍在秦国为质,因为年龄较大,成为当时继承晋国君主之位的合适人选。于是,晋卿赵盾遂命大夫先蔑、士会赴秦迎立公子雍。然而,当赵盾派出的人已经出发之后,夷皋之母穆嬴抱着儿子到赵盾家痛哭叩头,请求让夷皋继位。

赵盾等晋国大臣改变初衷,立夷皋为君,是为晋灵公。同时派兵阻止秦康公派人护送的公子雍,并在令狐打败了秦军(秦国没有立即得到晋国已经确立君主的消息,依然选择派兵护送公子雍返回晋国,秦国大军因为没有准备,尤其是没有想到晋军会偷袭自己,所以遭到了比较惨重的失败)。秦军为雪令狐之败的耻辱,发动了“河曲之战”,但只是简单接触,便各自退兵。因此,令狐之战,不是像吕相说的“秦欲阙剪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而是应晋之请,送公子雍回国,更大的责任应在晋国。

当秦桓公即位之后,秦晋之间的关系,早已经不似从前。秦欲进中原,而晋是横亘在秦面前最大的障碍,两国之间摩擦不断。公元前594 年,双方在辅氏展开激战,晋军大败秦,秦国大力士杜回被魏颗俘获,成语结草衔环的结草(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便出于此次战役,“辅氏之战”。

10

值得注意的是,《绝秦文》甚至弱化了这五场战役的胜负,实际上晋军多胜少败,以强化其被动者的形象。吕相之言,滔滔不绝,将两国之间的恩怨进行高度凝炼,并将责任完全推给秦国,却又处处站在礼的制高点,认为晋国是多么的无辜。即使打仗,也说得非常客气,说“寡人帅命以听,唯好是求。”秦晋之间签订盟约,本来是两个诸侯之间平等的交流,可吕相却故意说“赐”,把自己的位置摆得非常低。

很大程度上,大多数人对这些发生在秦晋两国之间的战役未必知根知底,这给了吕相混淆视听的机会。此前这些战争主要是秦晋之间的争霸战争,诸侯不便插手,而这次秦军突然背盟,则名义上违反了诸侯结盟的共识。晋国利用了这一点,大打“舆论战”,把一场争霸战争包装成正义战争,秦军成了恃强凌弱的蛮霸诸侯,而晋军则一直是被动卷入战争。

在晋国派遣吕相绝秦后,秦国没有答应晋国的无礼要求,并没有与之结盟,因此双方摆开了阵势,一场恶战即将展开。晋军此时的规模是四军,四军各有将佐;反观秦军,按理来说秦军并非独立作战,应该还有狄人和楚国的联军,可是从结果来看,却不见这两军人马的踪影。

秦国以孤军奋战,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秦国大败。晋国用一封强词夺理的《绝秦书》,将战争的罪过全部甩给了秦国。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总部
上一篇 2023年4月3日 上午6:54
下一篇 2023年4月4日 下午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