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第27章|晏子不死君难

古文观止 第27章|晏子不死君难

齐庄公因为荒淫被杀,晏子不为他个人殉身,同时发表了对事件的正确主张。晏子的言论,着眼点在国家,认为无论是国君还是做臣子,都应对国家负责。文章从“死”“亡”“归”三个方面设问,最后归结到“社稷(国家)”两字,既波澜起伏,又中心突出。

古文观止 第27章|晏子不死君难
古文观止 第27章|晏子不死君难

【注释】

①崔武子:齐卿,即崔杼。棠姜:棠公的妻子。棠公是齐国棠邑大夫。

②取:同“娶”。棠公死,崔杼去吊丧,见棠姜美,就娶了她。

③其人:晏子左右的家臣。

④弑:臣杀君、子杀父为弑。 口实:指俸禄。

⑤昵:亲近。⑥庸何:即“何”,哪里。

⑦兴:起立。三踊:跳跃了三下,表示哀痛。

⑧望:为人所敬仰。⑨舍:释放,宽大处理。

【译文】

崔武看见棠家遗孀就喜欢上她,便娶了她。(齐国国王)庄公与她私通。崔武杀了他。晏子站在崔家的门外。他家的佣人说:“(你打算)死吗?”(晏子)说:“(国王)只是我一人的君主吗,我干嘛死啊?”说:“走(离开齐国)吗?”(晏子)说:“我有什么罪吗,我为什么要逃亡?”说:“回家吗?”(晏子)说:“君主死了回哪呢?君主是民众的君主,难道是凌驾于民众之上的君主?君主的职责要主掌国家。君主的臣子,岂是为了俸禄?臣子的职责要保护国家。因此君主为国家社稷死就该随他死,为国家社稷逃亡就该随他逃亡。如果是为他自己死为他自己逃亡,不是他的私密昵友,谁去担这份责啊?况且他人立了君主却要将他杀死,我怎么能随他去死,随他去逃亡呢?我将回什么地方啊?”(崔大夫家的)门打开(晏子)进入,(晏子)将(国王的)尸体放在腿上哭,(哭完后)站起来,一再顿足离去。别人(还)说崔先生你一定要杀他(晏子)的。崔先生说:“(他)是民众指望啊,放了他得民心。”

《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

晏子名晏婴,他作为齐国上大夫,是和晋国叔向、郑国子产并称的著名政治家。关于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最出名的就是晏子使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还有二桃杀三士、挂羊头卖狗肉等等。总之,晏子一直都是以既有大智慧又偶尔耍耍小聪明的智者形象出现。这一篇《晏子不死君难》则讲述了晏子对于忠的深层次理解。

文章开篇也和一个美女有关。

1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崔武子叫崔杼,谥号为武,是齐国权臣,对齐庄公有拥立之功,崔杼见到棠姜,认为这个女子太美了,所以娶她为妻。棠姜,是棠公的姜姓妻子,棠公已经去世了,留下了这样一位美艳的寡妇。

庄公通焉。崔子弑之。齐庄公与这个美人私通,崔杼弑杀了庄公,这篇文章是《左传》的选篇,有删减,原文中比较详细地讲述了崔杼弑君的原因。首先是庄公和崔杼的老婆私通了,原文说“骤如崔氏”,齐庄公屡次去崔家旅游,又以“崔子之冠赐人”,还把崔杼的帽子当作纪念品,带回来送给别人。“崔子因是”,崔杼因此憎恨庄公。

第二个原因和晋国有关,“又以其间伐晋也”,齐国在襄公二十三年趁晋国栾氏之乱攻打过晋国,栾盈被士匄逼迫逃亡,这一年他回去起兵作乱被杀,齐庄公趁机攻打晋国,崔杼当时屡次进谏,齐庄公不听。“欲弑公以说与晋”,要弑杀庄公取悦晋国。因此崔杼弑杀庄公。

对了,齐国有两个庄公,第一个是齐桓公的爷爷,吕购,很靠谱,是齐国崛起的奠基人之一,称齐前庄公。另一个齐庄公就是本文这位,吕光,称齐后庄公。

【译】崔武看见棠家遗孀就喜欢上她,便娶了她。(齐国国王)庄公与她私通。崔武杀了他。

2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晏子站在崔杼家门外。当时崔杼称病在家,齐庄公带人打着探望崔杼的旗号去找姜氏玩儿,崔杼举家兵围杀庄公后又全城诛杀异己,闹得动静很大,晏子听到消息后就过来了。

其人曰:“死乎?”晏子的随从问:您准备死吗?因为大家都知道晏子是忠臣啊,所以这么问。国君被杀,你无力复仇,到这里来是想自杀殉难吗?

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也乎哉,三个语气助词,表反问。晏子反问:他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君主吗,我要为他而死?这句话说的很有意思。

曰:“行乎?”随从又问:逃亡吗?随从一听你不想殉亡跑到这里来做什么?没看到崔杼到处杀人吗?咱跑吧。

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晏子又反问:是我的罪过吗,要我逃亡?这一下给随从搞迷糊了。

曰:“归乎?”随从问:那,咱回家?晏子又以一个反问开头。

曰:君死,安归?晏子说:国君死了,回哪去呢?之后开始解释他的三个反问。

君民者,岂以陵民?陵,山陵很高,这里引申为在……之上。做人民君主的主人,难道是让他凌驾于人民之上的吗?

社稷是主。是让他主持社稷,国政的。

臣君者,岂为其口实?作为君子的臣子,难道是为了取得俸禄以糊口吗?

社稷是养。大臣是用来保养、维护国家的。你看,晏子的观念很先进,是不是有点公务员的意思?回头看看《季梁谏追楚师》,从季梁的“夫民,神之主也”到晏子的“君民者,社稷是主”再到《孟子》集大成的那一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以追寻一下咱们老祖宗人本思想觉醒和发展的脉络。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所以君主为社稷而死,则臣子当随他而死。

为社稷亡,则亡之。君主为社稷逃亡,则臣子当随他逃亡。

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如果为了私欲而死,为了私欲而逃亡,不是他私人宠信之人,谁敢承担这个责任呢?

且人有君而弑之。况且有人受到君主宠信却弑杀君主,这里“人有君”指崔杼受庄公宠信,以为权臣,和上一句“其私暱”都是在批判崔杼。

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庸何两字同意连用,还是做“哪里”,但有强调的意思。我哪能随之而死?哪能因此而逃亡?但是又能回到哪里呢?

门启而入。崔家门开启,晏子走了进去。

枕尸股而哭。不是枕在尸体大腿上哭,晏子内心再强大估计也接受不了这种膝枕,这里省略了一个字于,枕尸于股而哭,跪坐在地上,把尸体抱在自己大腿上哭。

兴,三踊而出。兴和踊都是古代葬礼的礼仪,祭拜之后起身叫兴,跺脚哭号叫踊。哭完,起身,跳脚三次,离开了。

人谓崔子:“必杀之。”有人和崔杼说:一定要杀掉他。晏子是国内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不杀他,你的地位不稳固。

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舍,赦免,开释的意思。崔杼说:晏婴是人民所拥戴的人,赦免他,可以得民心。

【译】晏子站在崔家的门外。

晏子左右的家臣说:“(你打算)死吗?”

(晏子)说:“(国王)只是我一人的君主吗,我干嘛死啊?”

说:“走(离开齐国)吗?”

(晏子)说:“我有什么罪吗,我为什么要逃亡?”

说:“回家吗?”

(晏子)说:“君主死了回哪呢?君主是民众的君主,难道是凌驾于民众之上的君主?君主的职责要主掌国家。君主的臣子,岂是为了俸禄?臣子的职责要保护国家。因此君主为国家社稷死就该随他死,为国家社稷逃亡就该随他逃亡。如果是为他自己死为他自己逃亡,不是他的私密昵友,谁去担这份责啊?况且他人立了君主却要将他杀死,我怎么能随他去死,随他去逃亡呢?

我将回什么地方啊?”

(崔大夫家的)门打开(晏子)进入,(晏子)将(国王的)尸体放在腿上哭,(哭完后)站起来,一再顿足离去。

别人(还)说崔先生你一定要杀他(晏子)的。崔先生说:“(他)是民众指望啊,放了他得民心。”

3

崔武子是齐国大夫,辅佐了三代齐王,分别是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其中后两者都是他扶上位的。齐庄公除了是崔武子扶上位,更重要的是没有崔武子,也不会有他。齐庄公的经历有些特殊,为妾所生,曾被当成齐晋争霸的人质,由于齐灵公正妻无子而被立为太子,后又因齐灵公宠幸其他妾而被废,后在齐灵公病危之际,崔武子偷偷迎齐庄公回国并立之。可见崔武子在当时地位不一般,几乎是把持着政权。

当时,齐国棠邑大夫棠公去世,崔氏家臣东郭偃是棠公的姐夫,于是由他驾着马车带他前往吊唁。结果崔武子看上了棠公妻子棠姜,于是就让东郭偃做媒,当时还占卜了一卦,结果都是负面的反馈,东郭偃认为门不当户不对,不可,占卜结果是凶。但崔武子还是任性地娶了棠姜。

由此可见崔武子为人,其一,在同事去世之际夺人妻,堪称小人;其二,不听旁人劝诫,执意要娶棠姜,可见刚愎自用的一面。

而棠姜一定是位风骚的大美女。特别是在古代,女人死了老公,再嫁是不容易的。棠公死后,棠姜不但再嫁,而且还嫁给地位显赫的崔武子,应该可以满足了。但棠姜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女子。她在与崔武子结婚后,又与齐国国王齐庄公私通。红颜祸水,齐庄公就栽在这上头,崔武子发现奸情,把庄公给杀了。齐国政坛君臣地位颠倒、混乱可见一斑。

崔武子弑君的手段也是很阴险狠辣,他故意诱齐庄公进崔府,买通其随从,放纵家臣瓮中捉鳖,并杀之。死前,齐庄公多次哀求,但其家臣不允。据史料记载,最终一幕为“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由此可以想象到当时的齐庄公的惨死情景,其家臣和崔武子的胆大妄为真正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而且,崔武子弑君后马上找到了齐太史伯,意欲将齐庄公之死改写成“昏君患病而亡”以蛊惑人心。当然,其目的没有成功。即便崔武子连杀了包括太史伯、太史仲两位史官,第三位太史叔、第四位南史氏也依然前仆后继,令人感动。

此时的晏子虽为齐国大夫,是一个大政治家、大名人,但论政治资历和成就,当时他还是一个新人。他在齐灵公病危之际接任大夫之位,到齐庄公即位不过六年。在此期间,虽然屡有劝谏,但很少被采纳。从后来可见,其主要成就还是在齐景公时期。

4

晏子来到齐庄公死亡的现场,当“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时,看到这样一个小角色在崔氏门口站着,崔氏家臣相当不屑。其人曰:“死乎?”(“你想死吗?”)、曰:“行乎?”(说:“那么,你不逃吗?”)、曰:“归乎?”(说:“你不回家吗?”)家臣从跋扈狂妄,咄咄逼人的态度,再到嘲讽蔑视,最后骄横之气彻底被灭了,最后一个提问,甚至主动给晏子找台阶下,让他回家。可以看出晏子出色的语言技巧。

在这三段对话中,晏子把君臣的关系讲清楚了。君是国家之君,臣是国家之臣,作为臣子可以为国家死、为国家逃亡,但是不能为君的私事而死、而亡。齐庄公之死,与国家无关,是其私人的不道德行为所引发。所以晏子不死、不亡。

其实晏子贸然闯崔府,很可能被崔氏当成齐庄公一派的政治势力,从而遭到党同伐异。但晏子并没有任何私情,而是始终以一个臣子的身份。君王不仅仅是凌驾一切的,而是国家社稷的掌舵者。臣子不是为了俸禄,而是为了国家社稷。从而把自己和齐庄公的关系厘清了。意在向崔氏表明来意,并非只为了齐庄公而来,更是为了国家社稷才来。

厘清这一点,对于崔氏来说,就消除了一个隐患。对于晏子来说,他以这个身份来崔府,也是最合适的身份,毕竟齐庄公本身行为不光彩,与国家社稷并不相关。晏子进一步表达了其爱国的观点,“如果君王是为社稷而死,那么我会去死,如果君王是为了社稷而逃,我会跟随”。与前文崔氏的犯上害国的无耻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

在做好两方面的铺垫后,晏子开始对齐庄公之死进一步说明:“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即如果君王是因为私人恩怨而死,那么除了他私下宠爱的人,谁能承担责任呢?这一句话已经将矛头暗指向崔氏了,因为崔氏就是齐庄公十分宠信的人。相比于晏子,崔氏显然更应该为此事负责。

最后一句话,晏子大义凛然,直指崔氏,置生死于度外。“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人有君而弑之是指拥护他上位又杀了他,说的就是崔氏。因为齐庄公是崔武子扶上位的,又被崔武弑杀的。)

假如晏子一开始就说这段话,显然会直接激怒崔氏。但有了前面的铺垫,晏子无论爱国气势、君臣道义等方面都大大压过或超过了崔氏。此一番行为就发生在大庭广众,显赫的崔氏门口,被整个齐国所注目。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崔氏因此杀掉晏子,在舆论中,其弑君的行为将被彻底做实和广泛传播。

后晏子在齐庄公尸体面前痛哭,并且行了“三踊”的丧礼。没有其他多余的言语或者行为,是一个臣子应有的礼仪。(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这两方面言行一结合,让崔氏最终没有杀晏子。

晏子作为一个政坛新人,崔武子认为他是得民心,其原因就在于晏子不偏不倚,既没有对齐庄公愚忠,也没有一开始就当众直指崔氏的罪责,堪称实践了“中庸之道”。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总部
上一篇 2023年4月6日 下午5:56
下一篇 2023年4月8日 下午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