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第71章|谏逐客书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shì)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古文观止 第71章|谏逐客书

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他在被逐的路途上惶恐不安地写下了《谏逐客书》。

古文观止 第71章|谏逐客书
古文观止 第71章|谏逐客书
古文观止 第71章|谏逐客书
古文观止 第71章|谏逐客书
古文观止 第71章|谏逐客书
古文观止 第71章|谏逐客书


〔注释〕

(1)吏: 指秦的宗室大臣。议: 商议决定。客: 客卿,诸侯国授给外来人士的官职。过: 错。

(2)缪(mu)公:即秦穆公,名任好(前659—前621在位),春秋时五霸之一。缪:一作穆。士: 泛指有才能的人。

(3)由余: 晋国人。先在西戎供职。后秦穆公延揽至秦国,采其策略,灭十二个戎国。戎: 春秋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统称。

(4)百里奚:楚国宛人,任虞国大夫,晋灭虞后,把他作为陪嫁的奴隶送给秦国。他逃回家乡,被楚国边兵俘获,穆公听说他有才能,将他赎回,重用他为大夫。

(5)蹇叔: 本是岐(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人,住在宋国,由于百里奚的推荐,秦穆公用厚礼聘请他为上大夫。

(6)丕豹: 晋国人,丕郑之子,逃到秦国,秦穆公用他为大将。公孙支:字子桑,原为晋国人,为秦穆公谋臣,官任大夫。

(7)孝公: 即秦孝公,名渠梁(前361—前338在位),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

(8)乐用: 乐为国家效力。亲服: 听命。获: 俘获,战胜。师: 军队。获楚、举地:攻取土地。彊: 同“强”,安定强大。

(9)惠王: 即秦惠文王,名驷( 前337—前311在位)。张仪: 魏国人,曾为秦国宰相,施展连横策略。

(10)拔: 攻取。三川:黄河、洛水、伊水。

(11)巴、蜀: 当时的两个小国,在今四川省东北部和西部。上郡: 郡名,今陕西西北部。汉中: 今陕西西南和湖北西北部。(12)包: 兼并。九夷:指当时楚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制: 控制、鄢: 今湖北宜城县。郢:楚都。

(13)成皋: 又名虎牢,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北部。膏腴之壤:肥沃的土地。

(14从: 同 “纵” 。六国之从:指赵、韩、魏、齐、楚、燕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策略。施(yi):延续

(15)昭王: 即秦昭襄王,名则 (前306—前251在位)。范雎:魏国人,公元前270年为秦客卿,公元前266至前255年,为秦昭襄王相。他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

(16)穰(rang)侯: 姓魏名冉,封于穰,故称穰侯。公室: 指当时的中央集权机构。杜: 杜塞。私门:指贵族豪门。(17)负:对不起。(18)向使:假使。却: 拒绝。内:通“纳” ,接纳。

(19)致: 得到。昆山之玉: 昆仑山北麓的和田县产美玉,也称和田玉,即昆山之玉。

(20)随、和之宝: 指随侯珠与和氏璧,都是稀世的珍宝。(21)明月之珠: 夜光珠。

(22)太阿(e)之剑: 相传是吴国著名的冶匠干将与欧冶子所铸造的名剑。(23)纤离:骏马名。

(24)翠凤之旗: 用翠凤的羽毛装饰的旗子。(25)灵鼍(tuo):又名猪婆龙。

(26)说: 悦。犀、象之器: 犀牛角、象牙制品。玩好: 珍贵的玩赏之物。

(27)后宫:古代帝王后妃居住的宫室。充后宫: 充当嫔妃。

(28)駃騠(jue ti):骏马名。厩(jiu): 马棚。

(29)丹青: 即丹砂、靛青之类。采: 指彩色,颜料。

(30)下陈(zhen): 指阶下歌舞的美女。陈: 堂下之途。说: 悦。

(31)宛珠:宛地出产的珠子。傅:同“附” 。玑: 是珠的一种。珥:耳环。缟: 白色生绢。

(32)随俗雅化:随着时代风尚的变化打扮得非常标致时髦。佳冶窈窕:装饰漂亮,体态优美好看。

(33)瓮(weng)、缶(fou) : 日用陶器。秦用作打击乐器。叩: 叩打。搏髀(bi): 拍大腿,打拍子。

(34)郑、卫: 指郑、卫两国的乐曲。桑间:原为地名,在卫国濮水之滨,今河南濮阳地区,相传为卫国青年男女聚会欢唱的地方。韶、虞:相传是舜时的乐曲。武、象:周武王的乐曲称武,乐舞称象。武象是表演作战的乐舞曲。

(35)适观: 欣赏起来感觉舒适。(36)跨:据有。海内: 全中国。

(37)兵: 兵器。

(38)太山: 泰山。让: 舍弃

。(39)明: 显示。德:德行。

(40)黔首:秦称百姓为黔首。业: 在这里作动词用。业诸侯:使诸侯成就功业。

(41)藉:借。赍(ji):给与,赠送。

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如今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宫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大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古文观止 第71章|谏逐客书

这又是一篇书,作者只说李斯可能不够严谨,因为这是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引用的《谏逐客书》,《乐毅列传》也对《乐毅报燕王书》做了全文引用,但内容和《战国策》中是有偏差的,所以本文应该给太史公署个名的。

当时有个叫郑国的人从韩国到秦国来主张修建水利工程,秦国人认为这件事情耗费巨大,是韩国人要削弱秦国国力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秦宗室大臣皆言于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

秦国本国的宗亲大臣们,也就是地头蛇们,都向秦王政进言说:从其他国家到秦国来任职的人,大概都是为他们君主来游说秦国或者从事间谍活动的,请把他们都驱逐走。秦国一开始非常传统,在西边发展的不错就想向东扩张,但时运不济,遇到了全盛状态的楚国和完全体晋国,被拿捏的死死的。所以至秦穆公时就非常重视引进他国人才为本国效力,重用他国人才肯定就要侵占原有贵族的利益,所以旧贵族和新贵族本来就是对立的。到了秦孝公引入商鞅进行变法,变法就是要剥夺旧贵族的利益进行重新分配,新旧贵族的关系从这时就已水火不容,而此时权倾韩野的客卿吕不韦刚刚被秦王遣出都城,正是客卿势力最虚弱之时,郑国此时恰恰给了秦国宗族大臣们一个彻底驱逐外来户的绝佳理由。李斯也在计划被驱逐的名单中,李斯是吕不韦的门客又是楚国人,不赶你走赶谁走。

第1段:

“斯乃上谏书。”

于是李斯给秦王政上书进谏。

“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我听说官吏们在讨论逐客的事情,我认为这做法是错误的。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注意李斯没有说“臣闻欲逐客”而是非常有分寸的用了“吏议”这两个字,首先说明逐客这件事情秦王可能尚未下定论,第二也将矛盾控制在官员内部没有扩大到秦王。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yuān),迎蹇(jiǎn)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下面开始摆论据了。先讲秦国先君求贤若渴、广纳客卿、发奋图强的故事。由余本来是晋国公族,在曲沃代翼时逃亡到西戎,之后被秦穆公招揽,帮助秦国统一西方部族。丕豹也是晋国人,晋惠公把他父亲杀了,于是他逃到秦国为将,后来替秦国击退了来犯的晋军。公孙支好像是秦国人,但早年在晋国游历,后来回秦国任职,据说就是他向秦穆公推荐了百里奚。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这五位贤才并不是秦国人,但秦穆公重用他们,最终兼并大小二十个国家,称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这是商鞅是变法,商鞅是卫国人,他年轻时深受李悝、吴起影响,到晋国任职,结果不受重用。秦孝公时到了秦国负责变法,秦国自此移风易俗,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百姓乐于为国效命。乐用,指乐于被国家所用。诸侯都顺从秦国,秦国也打败了对手楚国和魏国,获得千里土地,至今国家安定强盛。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zòng),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到今。”

张仪的故事在《司马错论伐蜀》有提到过,秦惠王任用张仪,获得三川的土地,吞并巴、蜀二国,北面攻取上郡、南面攻取汉中,将九夷收入囊中,控制楚国的鄢、郢地区,在东方占据险要关卡成皋,割取丰饶肥沃的土地,于是离散六国合纵联盟,使他们向西臣服侍奉秦国,取得的功业一直延续至今。三川指河水、洛水、伊水交汇地区,战国时属于韩国。巴、蜀在四川盆地,这个方略当时应该是司马错提出来的。上郡是魏国土地,当时也是魏国天天追着打秦国,才让秦国知耻而后勇的。汉中是楚国粮仓,鄢是楚国旧都,郢是楚国都城。郢被秦国占据后,楚国迁都去了陈,后来又跑到了东面的寿春。九夷,泛指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不是东方沿海地区的那个九夷。成皋,《郑伯克段于鄢》中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制就是现在的成皋,虎牢关就在这里。

“昭王得范雎,废穰(rǎ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到了秦昭王重用范雎,罢免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中央集权,遏制贵族门阀势力,蚕食诸侯土地,使秦王取得西帝的成就。秦昭王的亲妈,大名鼎鼎的芈八子一度执掌国政,期间重用自己的两个弟弟,魏冉和芈戎,一个是大将军被封为穰侯;一个是左丞相,被封为华阳君,这就是秦国最著名的外戚天团了。他们为秦国崛起立下汗马功劳,但因为势力太大成为秦昭王的心腹之患。最后,被废的被废,被逐的被逐。至于魏冉为什么姓魏不姓芈,传说很多,也有各种野史。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这四位君主都是秦国重要的开拓之君,秦穆公为秦国崛起打下坚实基础,另外三位则为秦国留下了所谓“六世余烈”的政治遗产,至于另外三位秦武王、秦孝王、秦庄王,都是短命。这四位明君有一个共同特点:重视引进人才并重用之,当然这些人才也没有让秦国失望。由此看来,客卿哪里对不起秦国呢?都是秦国对不起他们,蹇叔被骂老不死的,张仪被迫逃亡,范雎无奈退休,商鞅最惨,遭车裂之刑。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nà),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内:同“纳”,接纳。如果当年四位君主拒绝外来的人才而不留下他们,疏远这些士人而不任用他们,那么就不能使国家具备富足强盛的实力,秦国也不会获得强大的威名。

这一段是用外来士人帮助秦国逐步强大的事实来论述逐客之过,每个人的功绩都寥寥几笔,但都落在重点上,不像《国语》中的老生常谈令人困倦。说完古自然要论今了。

【译】臣听说官吏议论驱逐列国入秦的游说之士,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得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位人物,不出生在秦国,但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于是称霸西戎。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移风易俗,人民因此富裕丰盛,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效力,诸侯亲近顺服,俘获楚魏军队,攻占土地千里,国家至今安定强盛。惠王采用张仪计谋,攻克三川之地,西面兼并巴蜀,北面收受上郡,南面轻取汉中,统揽九夷之地,控制楚之鄢郢,东面占有成皋之险,割取肥美土地,六国联盟罢休,迫使西来侍奉秦国,功绩延续至今。

昭王得到范雎,废掉穰侯,放逐华阳君,加强国家权力,杜绝权豪之门,蚕食诸侯国家,使秦国成就帝王之业。这四位国君,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四位国君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重用,这会使秦国没有富庶之实和强大之名了。

第2段: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ē)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这几件宝物,没有一件是秦国出产,但觉得陛下喜爱,这是为什么呢?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jué)騠(tí)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如果只是秦国本土所产之物才能够使用,那么这些外来的宝物、玩好、美人、骏马、金银、特产等,您都不能享用。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如果用来妆点后宫,充填庭院,使您娱心纵意、赏心悦目的东西,一定要出自秦国才行的话。

“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ěr),阿缟(gǎo)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那么这些东西都不能供您使用,傅,附着、黏贴。玑,珍珠,圆的叫珠,不圆的叫玑。字字玑珠,就是用珍珠来比喻文章优美或珍贵的。珥,耳环。除珍宝之外,还有美人。

“而随俗雅化,佳冶窈(yǎo)窕(tiǎo),赵女不立于侧也。”

这些打扮时尚,妆容精致,身材窈窕的赵国姑娘们,也不能继续在近前侍奉您。除了美人,还有音乐。

“夫击瓮(wèng)叩缶弹筝搏髀(bì),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敲着陶瓮,击打瓦盆,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呕哑嘲哳以此愉悦耳目的,才是秦国本土音乐。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这几种音乐在《季札观周乐》中出现过,对秦国来说都是外国作品。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现在您不听敲瓮击盆之声,而听郑卫的流行音乐,不弹筝拍腿,而欣赏古典雅乐,这是为什么呢?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刚才问的“何也”,现在给出答案了。还不是因为这些能让您心情舒畅,耳目愉悦吗?这一段有个有趣的问题,李斯讲先君时都说外来人才如何重要,做了何等贡献。到了当代怎么净说美人珍宝呢?上学时读到这篇文章时认为,嬴政当年二十三四岁,又刚刚完全掌握强大的权柄,李斯这是以声色诱之,实在是太会了。现在重新再读,明显感觉当年真是用自己那点猥琐之小去揣摩先贤之大了,李斯如果继续说外来人才的贡献,当世之士有几个人的功绩能比得上商君、应侯等一流人物呢?别说,还真有一个,吕不韦。但是这功绩显赫的大秦第一客卿,和秦王关系不清不楚的仲父,刚因为不可闻不可说的原因,被嬴政逐出都城。敢说他,李斯你有几个脑袋?所以,说当代只能以物为引,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做法,况且珠宝美人谁人不爱呢?此时话锋一转,回扣主题。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现在任用人才却不这样,不论是非对错,不是秦国人就一概驱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难道说您仅仅看重美人珠玉而轻视人民吗?李斯做足了铺垫,情绪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不是据有天下、制服诸侯的帝王之术啊。感情喷勃而出,但仅一句话后,感情快速收回。李斯瞬间恢复了冷静。开始平静的论述何为帝王之术。

【译】如今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样的宝物,悬挂着夜间光如明月的宝珠,佩戴着太阿宝剑,骑着纤离骏马,立起用翠羽编成凤鸟形状所装饰的旗帜,架起用灵鼍皮蒙成的鼓。这些宝物,秦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为什么呢?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夜光璧不能装饰朝廷;犀角、象牙做的器物不能成为赏玩嗜好之物;郑国、卫国的女子不能充斥后宫;骏马驴骡不会充满外马房;江南的金器锡器不会被使用,西蜀的丹青不会作为绘画的颜料。

所以装饰后宫、充塞堂下、娱乐心情、好听好看的东西,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可以,那么宛地珍珠装饰的头簪、附着珠玑的耳饰、东阿丝绸做成的衣服、织锦刺绣的饰品不会进献到您的面前;而化俗为雅、宁静美丽的赵国女子不会站在您的身边。那敲打着瓦器、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唱歌呼叫而悦耳的,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这类乐曲,都是别国的音乐。

现在抛弃了敲击瓦器而接受《郑》《卫》之音,屏退弹筝而求取《韶虞》,这样做是为什么呢?为了舒适称心于眼前,适合观赏罢了。如今选取人才则不然,不问可用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去,是客卿的一律驱逐。这样看来,所重视的是美色、音乐、珍珠、玉器,而所轻视的是人民。这不是用来据有天下、控制诸侯的策略。

古文观止 第71章|谏逐客书

第3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臣听说地域广阔粮食就充足,国土广大人口就众多,军队强盛士兵就勇敢。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shì)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择(shì)通释,舍弃。就,完成。这是千古名言了,搞狭隘的、极端的排外主义,是没有前途的,强大的国家一定是胸襟开阔、兼容并包的。就像泰山不排斥细微的土石,所以才能如此壮美。江河湖海不嫌弃涓涓细流,所以才能如此深邃。真正的王者不拒绝前来归附的人民,才能彰显他的德行。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土地没有边界,人民没国界,四季充实美好,鬼神赐福人间,这就是古代五帝三王天下无敌的原因。当然不要把这里说的“王者不却众庶”简单的和接纳外国人画等号,民族融合就像酿酒,高粱、大麦、小麦都行,但菌群和环境得控制好,不然这些粮食长了黑毛,酒可就酿不成了。李斯说完帝王之道,再说逐客为什么与之相悖。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现在抛弃百姓让他们去建设敌国,排斥宾客让他们去帮诸侯成就事业。黔首,指老百姓。秦国那时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黑就是黔,故称黔首。这里弃黔首,肯定说的是来投奔秦国的百姓了,和后面却宾客是一样的。你不接纳他们,他们就跑到别的国家可不就是建设敌国吗?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使天下人才退缩不敢到西方来,驻足不再进入秦国。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jī)盗粮”者也。”

这就是所谓的将兵器借给敌军,将粮食送给强盗啊。【译】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第四段: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很多东西并非产自秦国,但秦国拥有的外国宝物很多;优秀的人才不全是秦国本国人,但愿意为秦国效忠的有很多。

“今逐客以资敌国。”

现在驱逐宾客让他们为敌国效力。

“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这种做法会损害国家人民利益而增加敌国势力,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结怨于诸侯。被秦国赶走的人肯定不会说秦国好话。

“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到时候希望国家安定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了。

【译】东西不是秦国出产的,可珍贵之物很多;贤士不是秦国出生的,而愿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人民而对仇敌有益,使自己内部空虚而外部又跟诸侯结怨,要想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

第5段: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于是秦王嬴政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除既有废除的意思,又有避免的意思。

古文观止 第71章|谏逐客书

这里有个疑问,秦王赢政到底有没有真的签发逐客令。非常肯定的说秦王下逐客令的都是后世史书,先秦资料中没有看到。那李斯是在讨论阶段上书还是在下令后上书呢?我其实倾向于讨论阶段,看秦始皇的功绩,容人之量肯定是有的,而且还很大,郑国渠不是也顺利开凿了吗?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总部
上一篇 2023年5月20日 上午11:58
下一篇 2023年5月20日 下午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