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第75篇《项羽本纪赞》

古文观止第75篇《项羽本纪赞》

《项羽本纪赞》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论。司马迁肯定了项羽继陈涉之后起兵反秦、推翻了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批驳了他的宿命论思想。但司马迁没有看到项羽失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以及分封诸王侯所造成的天下分裂局面,背离历史前进的方向。相反,却把“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作为项羽的功绩加以肯定,这正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古文观止第75篇《项羽本纪赞》

古文观止第75篇《项羽本纪赞》

【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注释】

舜:虞舜,我国上古时代的帝王。盖:原来。

苗裔(-yì):后代子孙。暴:急骤;突然。

“岂……邪?何……也?”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为什么……呢?”“岂”同“何”前后呼应,表示猜测的疑问句。

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

首难(-nàn):首先起来造反。蜂起:比喻如蜂拥而起,极言其多。

胜(shēng):尽;全部。 非有尺寸:谓没有一尺一寸的土地。

陇亩:田野。这里指民间。将:率领。

五诸侯:指齐、赵、韩、魏、燕(yān)。项羽属楚,合为六国起义军队。

近古:当时是指春秋战国以来的时代。

也:用在句末,表示坚决的语气。

背关怀楚:谓放弃关中形胜之地,怀念楚国,东归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难矣:意思是说,在这种种错误措施之下,想成功是很困难的。

矣,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 矜(jīn):夸耀。 功伐:功勋。奋:逞弄。谓:以为。

力征:武力征伐。 经营:整顿, 统治。 寤:通“悟”。 乃:却,反。

引:援引。这里有借口、推托的意思。

天亡我:天要灭亡我。这两句是项羽自杀前说的话。

“岂不……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吗!”反诘句,用否定来表示肯定的语气。

古文观止第五卷第2篇《项羽本纪赞》史记· 司马迁

项羽作为中国第一流的豪杰,可谓家喻户晓。《史记》对项羽非常偏爱,他并没有称天子也没有当皇帝,但司马迁还是给他做了本纪,同样待遇的还有天下第一流的女豪杰吕后。所以就有一种说法,本纪并非记录帝王,而是记录时代的掌控者,这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chóng)瞳子。”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有两个瞳孔。闻之周生,一种是说看到周时学者留下的文献,另一种就是听一个姓周的儒生所说。这个不用深究,没什么意义。盖,可以表推测,也可以表承接,大概、可能的意思。重(chóng)瞳子,很多人都理解为舜有两个瞳孔,双瞳确实存在,但一般不是健康的表象。个人感觉,这里的重是否应该做层叠来讲,形容舜眼睛有神,瞳孔层叠深邃。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上古很多智者都被记载为重瞳,当然这种事情都无从考证。太史公写的很明白,自己是听说而已。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具苗裔邪?

我又听说项羽也是重瞳,项羽莫非是舜的后代吗?《项羽本纪》叙述了西楚霸王波澜壮阔的一生,到了评价部分,莫名其妙的以眼睛开篇,还从他的眼睛上找了个祖宗。这么写其实是为了下面的问题找答案。

何兴之暴也!

他的崛起是何等的突兀、迅猛!太史公用了暴这个词,相当精炼传神。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nàn)

陈涉就是陈胜,他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史记》中说陈胜,字涉,有名有字,很难说他是纯粹的农民。历朝历代农民阶级都是被愚弄被利用的,只有毛主席带领的队伍才是真正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并在取得胜利后仍然扎根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豪杰蜂起,想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

尺寸,尺土寸地,指项羽没有根基,不像当年六国的旧贵族们。陇和亩,都是土地单位,泛指田间。当秦国政治衰败,陈涉首先发难起义,之后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争夺天下的人不可胜数,项羽没有尺土寸地,乘天下大势,自民间崛起。

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仅仅用了三年,项羽就率领天下五国诸侯灭亡秦国,划分天下土地,分封诸侯,政令全由他颁发,以霸王为号。项羽是楚国人,五诸侯就是同为秦所灭的其他五国了。将读jiāng时,是带领的意思;将读jiàng,统率的意思。但大部分参考书都选择读jiāng,带领,大概战争期间项羽并没有其他军队的指挥权。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项羽当霸王不终,没有到最后,也就是他做天下之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自古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如此人物。

及羽背关怀楚。

背关,放弃关中。怀楚,怀念楚地。当时项羽入函谷,戮咸阳,焚阿房,没有在此称霸,而是要回江东老家,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放逐义帝而自立。

义帝,就是楚王后人熊心,被各路诸侯找来当吉祥物的,项羽在彭城分封诸侯后,把楚义帝打发去了长沙,并派人在路上截杀了他,吉祥物一般没啥好下场。自此,项羽失去民心导致社会再次动荡。

怨王侯叛己,难矣。

抱怨王侯们背叛他,这种理由太勉强了。那他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自矜(jīn)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夸耀自己武功,强逞个人才智,而不师法古代先贤智慧。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认为自己成就霸王之业,要以武力征伐作为治理天下的手段。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wù),而不自责,过矣。

仅仅五年,国家败亡,自己战死东城之时,尚且没有醒悟,这实在是错误啊。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居然还说:是上天要灭亡我,而不是我肆意征伐的罪过,这难道不荒谬吗!

【译】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

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项羽本纪是史记第七篇,看前面的篇目,《夏本纪》颛顼的孙子大禹立国;《殷本纪》商汤是帝喾儿子契(xiè)的后代;《周本纪》周文武是帝喾另一个儿子后稷的后代;《秦本纪》虽然先君是给周王室放马的,但往上数,也能算是颛顼的支脉;《秦始皇本纪》那更是直接奋六世之余烈了,可谓龙生龙凤生凤。项羽虽然是楚国大将项燕之后,但比前面几位来说,家世太单薄了,在那个讲究天命、出身的年代,这是不合常理的。所以太史公一定要给他寻找一个根脚,即使不是虞舜,也一定是一个其他什么圣人,否则在现有认知体系中解释不了他的崛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君主制面前始终是禁忌。《高祖本纪》刘邦起于闾巷,实在没啥可说的,就要把刘老太太梦龙而孕,赤帝下凡斩蛇的荒诞传说一本正经的记录下来。而对项羽的失败,天命似乎无法解释了,于是太史公连用“难、过、谬”三字来点评,说并非天意,而全在人为,看似矛盾、双标,但这里实则却包含了司马迁暗淡沉郁的天命观和隐切不屈的抗争精神。#古文观止#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总部
上一篇 2023年5月25日 下午4:50
下一篇 2023年5月25日 下午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