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第81篇|管晏列传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管仲处理政务,善于凭借祸患将事情转为福泽,将失败之事转化为成功。

贵轻重,慎权衡。

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权衡利弊才做决断。

古文观止 第81篇|管晏列传

文章着重选取了管鲍之交、晏婴推荐越石父的故事,于细微处见精神,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爱憎之情。太史遭受宫刑,没有钱不能赎罪,也没有朋友救援。所以这篇传记,寄意独深。太史公惨遭李陵之祸身受腐刑,平生所交不为一言,故写管鲍之交,写晏婴赎越石父,无不是借题发挥,来抒发自己的胸怀。

古文观止 第81篇|管晏列传
古文观止 第81篇|管晏列传
古文观止 第81篇|管晏列传
古文观止 第81篇|管晏列传
古文观止 第81篇|管晏列传
古文观止 第81篇|管晏列传
古文观止 第81篇|管晏列传
古文观止 第81篇|管晏列传
古文观止 第81篇|管晏列传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

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

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

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

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

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

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

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

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古文观止 第81篇|管晏列传

〔注释〕(1)管仲:名夷吾,春秋前期齐相,曾辅佐桓公成就霸业,桓公尊之为“仲父”。死后赐号“敬”,又称敬仲。(2)颍上:今安徽颍上。

(3)鲍叔牙:齐国大夫。下文“鲍叔”,指鲍叔牙。游:交游,来往。

(4)欺: 这里是占便宜的意思,指下文“分财利多自与” 。

(5)已而两句: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昏庸无道,齐将乱。为了避难,管仲、召忽奉公子纠(襄公弟)奔鲁,鲍叔奉公子小白(亦襄公弟)奔莒。

(6)及小白三句: 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杀。前685年,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回齐争位,先由管仲带兵阻挡莒、齐要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使鲁国延误了公子纠的行程。小白因而先入齐,立为桓公。桓公以齐军拒鲁,大败鲁军。鲁国被迫按桓公的要求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7)鲍叔遂进管仲: 桓公即位后,想用鲍叔为相,鲍叔从五个方面说明自己不如管仲,极力推荐管仲。于是桓公以解射钩之恨为借口,要求鲁国用囚车押回管仲。管仲返齐,桓公任他为相。

(8)九合诸侯: 指齐桓公九次以盟主的身分邀集各国诸侯会盟。(9)一匡天下: 使天下归正。

(10)子孙世禄,指鲍叔牙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吃俸禄。(11)多:赞美的意思。

(12)其称曰:他自己称述说。指管仲在《管子》一书中的称述。

(13)上服度: 居上位者服御之物有度。服:服御,使用。度: 节度。

(14)固: 安固。

(15)四维: 指礼义廉耻。

(16)下令两句:意为下达政令要象流水的源头,顺流而下,使政令顺着百姓的心意。

(17)论卑而易行:政令符合下情,容易为百姓所执行。论卑:指为政符合下面的民情。

(18)权衡: 指衡量事情的得失。

(21)管仲两句: 《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伐楚,使管仲责之曰: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古代祭祀时,以束成捆的菁茅置匣中,用来缩酒(滤酒)去滓。《尚书·禹贡》: “包茅乃荆州所贡” 。这时楚已三年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包茅:裹束成捆的菁茅。包: 裹束。茅:菁茅。

(22)山戎: 即北戎,古种族名。春秋时,在今河北北部,经常威胁齐燕的安全。公元前663年,山戎攻燕,齐桓公因救燕而伐山戎。

(23)召公:姓姬名奭,周之同姓。曾佐武王灭商,被封于蓟(北燕)。因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很有政绩。

(24)柯之会: 齐桓公攻鲁,约请鲁庄公在柯(今山东阳谷县东)地相会。曹沫当庄公的侍从,他用匕首劫持桓公,胁迫桓公订立盟约,收回了失地。

(25)曹沫: 即春秋时曹刿,以勇力事庄公。

(27)三归: 管仲有建筑华丽的台,称为三归。

(28)反坫(dian):周代诸侯相会宴饮,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空爵反置在坫上。管仲不是国君,也在正堂两旁设有安放空酒杯的坫。

(29)莱:即莱州,治所在今山东掖县。夷维: 莱的邑名,今山东高密。

(30)君语及之:国君问到他。(31)即危言: 就正直地陈述意见。危:高耸,引申为正直。

(32)顺命: 顺着命令去做。(33)衡命: 根据命令斟酌情况去做。

(34)三世:指灵公、庄公、景公三世。(35)越石父:齐国贤人。

(36)缧绁(lei xie): 拘系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

(37)骖:一车三马或一车四马左右两旁的马叫骖。

(38)谢: 辞别,告辞。(39)闺: 内室。(40)戄(jue)然: 惊异敬畏的样子。

(41)摄: 整。(42)诎:同 “屈” 。信: 同 “伸” 。

(43)感寤: 受到感动而醒悟。寤:同 “悟” 。

(44)御: 车夫。下句的“御” 作动词用。门间(jian ):门缝。

(45)拥: 遮,障。盖:古代车上遮蔽阳光和雨的伞。

(46)志念: 志向和思想。(47)抑损:谦卑退让。抑: 谦下。损: 退损。

(48)《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均为《管子》篇名。

(49)《晏子春秋》:旧题春秋齐晏婴撰,实际上是战国时记载晏婴言行的书,共八卷。

(50)孔子小之: 《论语·八佾》中有“管仲之器小哉” 的话。

(51)将顺其美三句: 见《孝经·事君》。将顺: 随顺。匡救: 救正。上下:指君臣。

(52)岂管仲之谓乎: 或许说的是管仲吧!岂: 大概,或许。

(53)伏庄公尸两句: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崔杼弑庄公,晏婴枕庄公尸股哭之,成礼而出。

(54)岂所谓句: 难道是所说的“见义不为无勇”吗? 《论语·为政》: “见义不为,无勇也。”

(55)进思尽忠两句: 见《孝经·事君》。意为,做官时想的是尽自己的忠心,退出朝廷时,想的是弥补自己的过错。(56)忻: 欢喜。

古文观止第五卷第8篇《管晏列传》

史记· 司马迁

这篇是管仲和晏婴二人的合传,他们都是齐国名相。

1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管仲,名夷吾,字仲,谥号为敬,后世也称其为管敬仲。颍上人,老家是安徽的。颍水发源于河南,从安徽入淮河,当年郑国颍谷封人颍考叔,家在颍水上游。颍上在颍水下游,大概是属于蔡国。那管仲是怎么跑到齐国的呢?史载不详。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

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往来,鲍叔牙也知道他有才华。游,交际往来。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牙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管仲家境贫穷困窘,常常欺骗鲍叔牙,占便宜。而鲍叔牙始终善待礼遇于他,不因为这些事情口出怨言。

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已而,不久之后。两人各事其主,其中的故事太史公在《齐太公世家》中做了详尽的记录。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等到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曹刿论战》中提到过,公子纠是被鲁庄公杀的。

鲍叔牙遂进管仲。

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举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为齐桓公所用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此称霸,九次会盟诸侯,匡正混乱的时局,这都是管仲的谋划。

简单几句话,把管仲的出身,管鲍的关系,管仲对齐国的贡献交代清楚了。

【译】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2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牙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牙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管仲说:我当初困顿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商贾,商是行商,贾是坐商,两个人合伙开店。我分钱时总是多分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我贪婪,因为他知道我贫困。

吾尝为鲍叔牙谋事而更穷困,鲍叔牙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反而让他的境遇更加窘迫,他不认为我愚钝,因为他知道事情成败要看时机是否有利。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我曾经多次出仕又多次被主君罢免,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好的时机。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牙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我曾经多次上战场,又多次都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有老母亲要供养。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公子纠事败,召忽自杀殉死,我遭受囚禁,忍辱偷生,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耻心,他知道我不以失小节为羞,而以不能成就功名,不为天下所知为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以管仲之口诉说,既表达了管鲍真挚的感情,也赞扬了鲍叔牙的知人之明。而管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否也包含了太史公对自己没有如此知音的遗憾呢?

【译】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牙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3

鲍叔牙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鲍叔牙在举荐管仲之后,自己的官职居于管仲之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鲍氏成了齐国著名的世家,伍子胥在被夫差赐死之前把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正是鲍叔牙的后人。而管仲自己死后却家族不显,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

多有赞美的意思,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德却称赞鲍叔牙有识人之明,这里也表达的很清楚,虽是写管仲,实际赞扬的还是管仲的伯乐。这里用伯乐来比鲍叔牙不太合适,毕竟伯乐所在的时代要比他们还晚两百年。

【译】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4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管仲担任齐相后,凭借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积蓄财富,国富兵强,与老百姓同好共恶。齐国一开始不算大,大概在今天的东营、滨州、淄博一带,后来和狄人交战,往南扩张到现在的沧州,至于半岛地区,当时是东夷的基本盘,所以是区区齐国。当然在春秋时期,齐国疆域也不算小,但没法和后来的秦、楚相比了。“与俗同好恶”是指政府和百姓同心,政策与民俗相洽,这也是齐太公建国时的基本政策。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所以管仲说:粮仓充实那么百姓就能知礼守节,衣食富足那么人民才能知荣识辱,上层阶级遵守法度那么内外亲族才能关系稳固。

这也很容易理解,疫情初期严格的管控制度咱们老百姓都非常支持,现在不说整个城市,哪怕封个小区都阻力很大,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普通老百姓家里都没有余粮了,即使我们知道荣辱、礼节,但终归生存是第一要务。至于上服度与否,咱们老百姓不多说了。处理一批人来缓和矛盾,转移焦点。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只聊古文,勿谈国是。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政令颁布如同活水源泉,要顺应民心。

这几句话都出自《管子》,两千六百年前的先贤文章,为什么几千年前就为人洞悉的简单道理总是无法执行呢?

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所以政策简单平易就容易推行,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国家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译】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5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管仲处理政务,善于凭借祸患将事情转为福泽,将失败之事转化为成功。

贵轻重,慎权衡。

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权衡利弊才做决断。下面开始举例。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齐桓公实际是生少姬的气,这才南袭蔡国,管仲却趁机讨伐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宫闱琐事引发的国际大事件。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齐桓公实际要北征山戎,而管仲却借此责令燕国重修召公政令,让这个失联的诸侯重新尊奉周天子。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在齐鲁柯之会后,齐桓公想要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却让他信守诺言,因此齐国树立了威信,诸侯都来归附。这件事在《刺客列传》中有记载。

三件事情,本来都是灾祸,但管仲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获取的道理,这是施政的法宝。

【译】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6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diàn),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的财富可以与齐国公室相当,家中有三归、反坫,这两种东西应该都是诸侯才有资格享有的。三归:说法不一。这里指收取民众大量的市租。反坫(diàn):周代诸侯宴会时,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筑平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酒杯反置在坫上。

尽管如此,齐国人不认为他是奢侈的。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管仲去世后,齐国继续遵守他制定的大政方针,虽然国君往往不靠谱,但齐国国力却常常强于各国。一百多年后,齐国又有了晏子。

【译】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7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晏子名仲,字婴,谥号为平,是莱国夷维人。胶东半岛是东夷人的地盘,其中东夷建立的最大国家就是莱国,现在看山东地名里,莱阳、莱西、莱州等都是当年的印记。莱国后来被齐国吞并,据说莱国国人往内地逃亡,到了泰山和蒙山之间一片荒芜之地建城居住,是名莱芜。夷维大概就是现在的高密。前面还提到过晏子的一个老乡,陪齐闵王逃亡的那位叫夷维子的司机,大概也是夷维人。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先后侍奉齐国三代君主,以节俭的生活作风和身体力行的办事风格,为齐国国人看重。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都已经做到齐相的高位,吃饭不吃两个肉菜,家中妻妾不穿丝绸做的衣服。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危,本意是高耸。从这里引申出两种含义,一种是现在常用的危险,另一种就是这里危言、迎面行中的端正、正直。晏子在朝堂上,国君提到他,他就端正的回答,国君没有提到他,他仍然端正的做事。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国君颁布有道政令,他就遵从;颁布乱政,他就权衡后才决断。因此他的名声三代在诸侯中传扬。

【译】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朴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8

越石父贤,在缧绁(léi xiè)中。

齐国有个叫越石父的人,素有贤名却被拘捕了。缧和绁都是绳子,这里指代被囚禁。《晏子春秋》中说他是卖身为奴,总之是失去了人身自由。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晏子出行,在路边遇到了他,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就认定他是贤人。于是解下拉车的左骖,将他赎了出来,用车载他一起回家。骖在《九歌·国殇》中提到过,四匹马或三匹马拉车,两边的马叫骖,左骖右骖,中间的马叫服,后世也称骖为騑;或者称左骖为骖,右骖为騑。王勃《滕王阁序》:俨骖騑于上路,仿风景于崇阿。古代的囚犯是可以用财物赎罪的,秦穆公曾以五张黑羊皮赎百里奚,这里晏子用一匹马赎了越石父。两人到了晏子家。

弗谢,入闺,久之。

晏子没有和越石父告辞就径直进了内室,很久才出来。这确实有些失礼了。

越石父请绝。

越石父就请求和晏子绝交,有能力的人大多是有些脾气的。

晏子戄(jué)然,摄衣冠谢曰。

戄(jué)然,惶遽的样子。晏子惶然,整理衣冠道歉。摄,有提、拿的意思,也有收拢的意思。这里用收拢的引申意,整理,提溜着衣服帽子出来那不像话。

“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

晏子说:我虽然说不上仁德,但也算帮您脱离灾厄,为什么您这么快就要和我绝交呢?晏子心也大,当然也可能是不太重视越石父。

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qū)于不知己而信(shēn)于知己者。

越石父回答说:不是着急和您绝交,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隐忍,而在知己面前伸张意志。这里的诎(qū),很多人解释为委屈,说在不知己者那里受委屈,但这种解释和后面的伸不太照应,所以取弯曲的意思。信通伸。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当时我被囚禁,是他们不了解我。委屈吗?不一定。达人知命,内心大多豁达,但隐忍是一定的。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

您既然理解我而帮我脱身,就是我的知己。

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既然是知己了还这样无礼,倒不如让我继续被囚。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于是邀请他作为自己的上宾。

太史公笔下晏子的第一件事同样是说知己,和管鲍之交相呼应。太史公因为李陵辩解而身陷囹圄,他是李陵的知己,但谁又是他的知己呢?谁又能为他解骖相赎呢?所以这里也包含了太史公的郁郁不平之气。

【译】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能扬眉吐气。当我在囚禁之中时候,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觉得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让我在囚禁之中”晏子便请他进屋并待为贵宾。

9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晏子做了齐相,有一次出门,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自己的丈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他的丈夫为国相驾车,头顶大车盖,驱使着拉车的四匹马,意气风发洋洋自得。

既而归,其妻请去。

等车夫回来后,他的妻子请求和他离婚。丈夫自然一头雾水。

夫问其故。

丈夫连忙问她这是为什么。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他妻子回答道:晏子的身高不满六尺,周尺23厘米左右,齐尺比周尺还短,确实不高。难怪当年楚王要让他钻狗洞了。但他却能担任齐相,名声在诸侯间显扬。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天我看他外出,表现出思虑深远的样子,态度以下位者自居,也就是很谦逊。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现在夫君您身高八尺,只是别人的司机而已,但却一副心满意足,志得意满的样子。我因此请求离你而去。这也是个有见识的姐姐。

其后夫自抑损。

听了妻子的话后。抑损,自我抑制,贬损。也就是变得谦虚了。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也是个善于观察的人,很奇怪,这个人为什么忽然转变了呢。就询问原因。车夫如实回答。

晏子荐以为大夫。

晏子于是举荐他为大夫。

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是在赞扬车夫的妻子吗?并不是,跟脚实则落在了最后一句话上,晏子推荐御者为大夫,使普通人有了参政的机会。“悲夫,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译】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0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子》和《晏子春秋》,《管子》是稷下学派以管仲思想为体,囊括百家的大成之作。《牧民》《山高》等都是其中的名篇。《晏子春秋》是记录晏子言行的典籍,其中形式多为君臣问对,也记录了晏婴的很多逸闻趣事。二人的事迹广为流传,也是太史公不详述二人生平的原因之一。

详哉其言之也。

所以太史公说这些典籍中的记录都非常详尽了。

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我既然看过他们的著作,就想知道他们的行事风格,故而顺次为他们做传。

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至于他们的著作,在世间广为流传,因此本文不加论述,只记录世人不太了解的逸事。但这些故事绝对是太史公精心选取的。所谓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管仲有鲍叔牙,越石父有晏平仲,而我“幽深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只能徒然而叹“悲夫!”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而我隐忍苟活是恨文采不表于后。

【译】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11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以之为小,轻视他。为什么呢?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难道是认为周朝衰微之时,管仲既得齐桓公之贤,但不勉励他推行王道,却要让他称霸吗?

这就涉及儒家的经典论题“王霸之辩”了,所谓“仁言不如仁声,善政不如善教”,其实孔夫子是承认管仲的仁言、善政的。子曾经曰过: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还曰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祚矣。那为什么又小之呢?子曰:管仲之器小哉!都能辅佐齐桓公称霸还器量不足吗?因为以他的才华,齐桓公可以称王。管仲是大才,孔夫子以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自然算不得严厉的批评,更多的可能是惋惜吧。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这里的器也有解释为重视之意,是说管仲做官很重视细小之处。公私分明,处处约束自己,一切都按礼法行事,从不越出礼法范围。这种解释似乎和孔子小之相矛盾。

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要顺势而为成就君王美德,匡正挽救君王过失,所以君臣才能关系融洽。为什么这里的其就是君主而不是别人呢?因为这句话本来就出自《孝经·事君》。《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不只是讲孝顺父母的,更重要的是讲如何以孝治天下。

岂管仲之谓乎?

这说的就是管仲吧。太史公折中孔夫子后,还是给了管仲很高的评价。太史公也是个实用主义者,绝非满口仁义道德的腐儒。

【译】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古文观止 第81篇|管晏列传

12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

当晏子伏在鲁庄公尸体上为其痛哭,尽到臣子之礼后才离去。这是《晏子不死君难》的故事。

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见义不为,无勇也。这也是孔夫子的话,出自《论语·为政》。在大义面前不挺身而出,就是怯懦。晏子就是这样见义勇为的人吧。

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

至于他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在朝就想着竭尽忠心,在野就想着弥补过失。晏子就是这样的人吧。《晏子不死君难》中也说过,晏子和孔子曾同朝为官,虽然晏子不怎么待见孔子,但孔子对晏子的评价却非常高,所谓“晏子果君子也”。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xīn)慕焉。

忻,欣喜。如果晏子还在世,我就算拿着鞭子为他做车夫,也是欣喜向往的呀。

为什么不给管仲做车夫呢?因为晏子会救越石父,更会荐其御为大夫啊!

【译】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总部
上一篇 2023年5月30日 下午8:21
下一篇 2023年6月1日 下午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