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第82章|屈原列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译: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事物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现的意思却很深远。

古文观止 第82章|屈原列传

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本文所记叙的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忠尽智了。屈原留给后人的财富甚丰,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乃至文学成就,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

古文观止 第82章|屈原列传
古文观止 第82章|屈原列传
古文观止 第82章|屈原列传
古文观止 第82章|屈原列传
古文观止 第82章|屈原列传
古文观止 第82章|屈原列传
古文观止 第82章|屈原列传
古文观止 第82章|屈原列传
古文观止 第82章|屈原列传
古文观止 第82章|屈原列传
古文观止 第82章|屈原列传

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写男女恋情而不过度,《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接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赞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水井淘干净了,但是没人饮用,(这)让我心里感到难过,(因为这是)可以汲取饮用的。君主如果贤明,大家都能得到幸福。”现在君主是这样的不贤明,哪里还谈得上幸福呢!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注释
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米),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楚国王族的同姓。屈、 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楚怀王:楚威王的儿子,名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前299年在位。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志,同“记”
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娴于辞令:擅长讲话。娴,熟悉。辞令,指外交方面应酬交际的语言。
上官大夫:楚大夫。上官,复姓。
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属(zhǔ):写作。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关于诗题,后人有二说。一释“离”为“罹”的通假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二是释“离”为离别,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
反本:追思根本。反,通“返”。
惨怛(dá):忧伤。
盖: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帝喾(kù):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
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汤:商朝的开国君主。武:指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条贯:条理,道理。“见”同“现”。
指:同“旨”。迩(ěr):近。“见”同“现”。
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兰、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
疏:离开。濯淖(zhuó nào):污浊。
蝉蜕(tuì):这里是摆脱的意思。获:玷污。滋:通“兹”,黑。
皭(jiào)然:洁白的样子。
泥:动词,染黑。滓(zǐ子):污黑。
绌(chù):通“黜”,废,罢免。指屈原被免去左徒的职位。
从(zòng):同“纵”。从亲,合纵相亲。当时楚、齐等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楚怀王曾为纵长。惠王:秦惠王,公元前337年至311年在位。
张仪:魏人,主张“连横”,游说六国事奉秦国,为秦惠王所重。详:通“佯”。委:呈献。质:通“贽”,信物。
商、於(wū):秦地名。商,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於,在今河南内乡东。
丹、淅(xī):二水名。丹水发源于陕西商州市西北,东南流入河南。淅水,发源于南卢氏县,南流而入丹水。屈匄:(gài):楚大将军。汉中:今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一带。
蓝田:秦县名,在今陕西蓝田西。
邓:春秋时蔡地,后属楚,在今河南邓州市一带。
明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
靳尚:楚大夫。一说即上文的上官大夫。
顾反:回来。反,通“返”。
唐昧:楚将。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齐、韩、魏攻楚,杀唐昧。
秦昭王:秦惠王之子,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
武关:秦国的南关,在今陕西省商州市东。
内:同“纳”。
顷襄王:名熊横,公元前298年至前262年在位。令尹: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虽放流:以下关于屈原流放的记叙,时间上有矛盾,文意也不连贯,可能有脱误。
世:三十年为一世。
《易》:即《周易》,又称《易经》。这里引用的是《易经·井卦》的爻辞。渫(xiè谢):淘去泥污。这里以淘干净的水比喻贤人。
被:通“披”。披发,指头发散乱,不梳不束。
三闾大夫:楚国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官。
哺(bū埠):吃,食。糟:酒渣。啜(chuò辍):喝。醨(lí离):薄酒。
瑾、瑜:都是美玉。为: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察察:洁白的样子。汶(mén门)汶:浑浊的样子。
皓(hào)皓:莹洁的样子。温蠖(huò获):尘滓重积的样子。
《怀沙》:在今本《楚辞》中,是《九章》的一篇。令人多以为系屈原怀念长沙的诗。
汨(mì密)罗:江名,在湖南东北部,流经汨罗县入洞庭湖。
宋玉:相传为楚顷襄王时人,屈原的弟子,有《九辩》等作品传世。唐勒、景差:约与宋玉同时,都是当时的词赋家。
“数十年”句: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贾生:即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长沙王:指吴差,汉朝开国功臣吴芮的玄孙。太傅:君王的辅助官员。
湘水:在今湖南省境内,流入洞庭湖。书:指贾谊所写的《吊屈原赋》。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天问》、《招魂》、《哀郢》:都是屈原的作品。《招魂》一说为宋玉所作。《哀郢》是《九章》中的一篇。
《鵩鸟赋》:贾谊所作。去:指贬官放逐。就:指在朝任职。
如:去、到。
稚子:小儿子。

古文观止第五卷第9篇《屈原列传》史记· 司马迁

本来这一篇是屈原和贾谊的合传,二吴选文时只保留了屈原的部分。本文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屈原的史料,详述了屈原的生平和他创作《离骚》等传世作品的历程。

1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名平,和楚国国君同姓。楚的国姓是芈,王族公室是熊氏,楚武王后裔一支封在屈地,是为屈氏,也是楚国的望族。

为楚怀王左徒。

楚国官制与中原不同,左徒是其特有的职位,在令尹之下。《史记》中只记载过两位左徒,第一位就是屈原,第二位是黄歇。但黄歇以春申君显于后世,所以后来也以左徒指代屈原。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xián)于辞令。

屈原见识广博,记忆力强,明白国家治乱之道,擅长外交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对内和楚王谋划国家大事,拟定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应对诸国宾客,从事外交活动。

王甚任之。

楚怀王非常信任他。有点像郑国的子产。

【译】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2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和他同朝为官,想要争夺楚王宠信,所以嫉恨屈原的才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楚怀王让屈原制订国家法令,屈原拟写草稿还没有审订。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上官大夫看到草稿就想把他夺走,屈原肯定不能给他啊。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于是向楚怀进谄言:大王您让屈原制定律令,众人没有不知道的,但是每次政令一经发布,屈原都要夸耀自己的功绩,说这事儿没有我就干不成。

王怒而疏屈平。

一听这话,楚怀王就很生气,于是就疏远了屈原。

类似这样的故事也很多,费无极进谗亡伍员,人类无法从历史中获得教训。

【译】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3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一个长句,说的是屈原吗?明明是太史公在宣泄自己的情感。疾,恨,不过感情上还是有点差别的,因为疾在恨之外还有忧。屈原忧愤于楚怀王不辨是非,为谗言蒙蔽,以至于邪恶妨害了公正,正直之人不被容纳,故而在忧愁苦闷中做了《离骚》。离骚二字何解呢?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说离别愁思的,有说发牢骚的。太史公则有不同的看法。

“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受。骚,忧,忧患。所谓离骚就是罹受忧患的意思。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上天,是人生命的起始。父母,是人生命的本源。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人在困窘之时就会追念自己的根本,所以在疲惫辛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号上天的。疾病伤痛忧愁不堪时,没有不呼唤父母的。唉呀!老天爷啊。唉呀!我的娘啊。我们现在也经常呼喊。

屈平正道直行(xíng),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jiàn)之,可谓穷矣!

屈原为人正直,处事公正,对国君竭智尽忠,但被奸臣谗言离间,可以说处境困窘了。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能没有怨言吗?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之所以作《离骚》,大概也是悲愤所致吧。或许《离骚》的牢骚之解便是从这“有怨”而来。

前面太史公歌颂了伯夷无怨,这里屈原抱怨啊,这是君子所为吗?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国风》描写男女之情却不过度,《小雅》愤慨诽谤但不主张作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至于《离骚》则兼具“好色不淫”和“怨诽不乱”,那《离骚》写的什么呢?

上称帝喾(kù),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说上古则歌颂帝喾,“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三后就是三皇,其中有帝喾。说近代则称道齐桓,“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中间则记述商汤、周武功业,“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以此讽刺时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mǐ)不毕见(xiàn)。

阐明推扬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准则。上述这些没有不清楚表现出来的。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屈原文简约,言辞深微,微是微言大义,他的志趣高洁,品行廉正。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ěr)而见义远。

他写的文章以小见大,列举的事物近在眼前,但却寓意深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在文章中多描述香草。离骚中有香草十八种,单是兰就是出现了十次,这些都是来表达理想和品德的。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他品行廉正,所以宁死也不容于混浊的世道。

自疏濯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身处污泥却能自己疏远污浊不被沾染,像蝉蜕皮一样把自己从污秽中解脱出来。为什么蝉是高洁的象征,不仅仅是因为它餐风饮露,居高声远,也因为蝉从地下钻出后有蜕皮羽化的过程,象征了出淤泥但却有脱胎换骨,获得新生。

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以此遨游于尘埃之外,不染人间污垢。

皭(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者也。

皭通皎,纯洁明亮。泥,名词动用,出于泥。滓,沾染。清白高洁,出淤泥而不染。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由此推论他的志向,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虽然抱怨,但非私怨,仍然是值得歌颂的。

【译】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

《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古文观止 第82章|屈原列传

4

屈原既绌(chù),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zòng)亲。惠王患之。

屈原被罢黜之后,秦国要攻伐齐国,但齐国和楚国合纵亲善,这让秦王感到忧虑。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这就是前面多次提到的离间计了,秦王于是让张仪假意离开秦国,送上丰厚的财物,侍奉楚怀王。

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wū)之地六百里。”

说:秦国痛恨齐国,现在齐国和楚国合纵亲善,如果楚国真的能够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六百里土地给楚国。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楚怀贪求土地而轻信张仪,于是和齐国绝交。这一段在《张仪列传》中记录的比较精彩,楚国大臣听了这件事情后纷纷向楚王道贺,只有一个叫陈轸的人提出反对意见,说:秦国重视楚国,正是因为楚国和齐国交好,咱们和齐国绝交了,那在秦国眼里就什么都不是了。怎么还会给你六百里土地呢。有点像冷战时期美苏的外交政策。

楚怀王一听不乐意了,你可闭嘴吧,看我怎么去接管土地。然后派使老去和齐国绝交,还大骂了齐威王一通。

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派使者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果然不认账了,狡辩说:我和楚王约定给他六里地,没听说六百里的事儿啊。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楚国使者大怒而归,回来把事情告诉楚怀王,楚怀王也怒了,于是起兵讨伐秦国。《张仪列传》中说,这时被楚怀王说“你丫闭嘴”的那位陈轸又站出来了,大王,现在我能说话了吗?虽然多少有点阴阳怪气,但他还是给出了明智的建议,现在攻打秦国是下策,因为你已经和齐国闹僵了,之前咱们还和魏国、韩国有仇,不如趁此和秦国搞好关系。但楚怀王盛愤之下哪还听得进去。我不要面子的吗?执意攻打秦国。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xī),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gài),遂取楚之汉中地。

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淅大破楚军,斩首八万,丹、淅是两条河。丹水是汉水的支流,淅水是丹水的支流,这就是丹阳之战。这个丹阳在现在的南阳西边,不是江苏丹阳。秦国不俘虏了楚国将领屈匄,顺势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这个汉中和后来的刘邦那个汉中应该也不是一个地方,因为楚国即使最强大时,其势力范围也没有到达汉中盆地,所以这里的汉中应该是汉水中游,大概是现在的襄樊地区。总之已经非常靠近楚国都城郢了。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楚怀王不甘心,于是动员全国军队,要深入秦国腹地发起攻击,在蓝田和秦军交战。

魏闻之,袭楚至邓。

前面刚说了楚魏有仇,现在魏国听说楚国国内空虚,趁你命要你命。魏国袭击楚国一直打到了邓。魏国这也算收复失地。

楚兵惧,自秦归。

楚军害怕了,从秦国撤回。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而此时齐国因为愤怒楚怀之前绝交的举动,不肯发兵救援。于是楚国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

看看楚、魏、齐三国的表现,不被秦国灭亡那才奇怪了。

【译】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

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5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第二年,秦国要割让汉中地区归还给楚国,以此向楚国求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楚怀王说:不用给我土地,只要把张仪交出来就成。

这很奇怪,明明秦国是优势方为何要示弱求和呢?有人说赵有武灵王,齐有田威王,都励精图治之君,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秦国希望和楚国媾和。好像有点道理,但实际上这里也是一笔糊涂账,史记中的《张仪列传》中说,秦王想和楚国交换国土,用武关之外的区域换黔中,楚怀王说我不要武关,只要你把张仪交出来,我就把黔中送给你。后来大部分史书是采纳这种说法。

张仪闻,乃曰:“以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张仪听了楚怀王的话就说:我区区张仪就能抵得上汉中土地,楚国真看得起我,请让我到楚国去吧。但张仪也不是愣头青,他知道直接去肯定要挨收拾,所以他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到了楚国,先用丰厚的财物贿赂楚国权臣靳尚,让靳尚到楚怀王的宠姬郑袖那里花言巧言诡辩。说楚王囚禁了张仪,秦王很心疼,要用土地和美人来交换,你说这秦国也不看事,给土地就得了,还送美人做什么。这秦国美人一到,您这后宫地位堪忧。郑袖一听,好像是这个道理,就天天给楚王吹枕边风。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楚怀王竟然听了郑袖的话,就把张仪给放了。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

当时屈原已被楚王疏远,不再是左徒,并让他出使齐国。你前脚派人去骂人家国君,后脚让屈原去访问,这事儿确实也地道。但屈原还是回来了,听说楚怀王释放张仪的事儿,就去劝谏:这老小子可不是什么好人,骗你跟骗孙子似的,这你还不杀了他?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楚怀王耳根子软,上官大夫进谗他就疏远屈原,郑袖吹枕边风,他就放张仪。现在屈原来进谏,他马上又后悔了。派人去追杀张仪,但是没赶上。

【译】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6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昩(mò)

之后,各国共同发兵攻打楚国,这次战役就是著名的垂沙之战,因为楚国在合纵连横之间反复横跳,导致秦、齐、魏、韩两个阵营四个国家同时伐楚,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国将领唐昩,这时距离前面释放张仪已经过去十多年了。秦惠王死了,他的儿子秦武王即位没几年也死了,现在在位的是秦惠王的另一个儿子,秦武王的弟弟秦昭王。

【译】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眜。

古文观止 第82章|屈原列传

7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当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想让楚怀王来会面。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楚怀王想前往赴会,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能不去就不去了吧。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

楚怀王的小儿子就出来坑爹了,说:为什么要拒绝而失去秦国的欢心呢?

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楚怀王最终成行,过了武关,进入秦国地界,秦国派兵断绝了使团退路。扣留楚怀王要求他向秦国割地。

怀王怒,不听。

楚怀王还是很有骨气的,但武关被封锁无法回国,怎么办呢?往东北方借道赵国。

亡走赵,赵不内。

结果赵国不让他入境。内通纳。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没有办法,只能退回秦国,最后身死他乡,只有一具尸体送回国下葬。

楚怀王如果不是为佞臣所误,说不定也是一代雄主,可怜最终落得如此下场。他的灵柩回到楚国后,“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译】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8

当被秦国扣留的楚怀王非常硬气的拒绝割地,此时的楚国人也很硬气,说咱们立个新王,秦国人留着怀王不就没什么价值了吗,于是他们假称怀王已死,迎回了在齐国做人质的太子熊横。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同时有两个楚王。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怀王的嫡长子顷襄王即位,任命自己的弟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jiù)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是他劝楚怀王去秦国,导致怀王不能生还的。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屈原也因此嫉恨子兰,尽管遭到流放,但屈原仍然眷恋楚国,心中惦念着楚怀王。

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时刻不忘返回国都,希望侥幸国君能够一朝醒悟,风气有改变的一天。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他渴望保全国君,振兴国家,企图挽救局势。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在一篇文章中,多次表达这种志向。大部分人都说这一篇就是离骚,但看太史公《屈原列传》的记述,这一篇应该是《离骚》之后的文章。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然而终究无可奈何,所以不可能回到朝廷。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最后由此可见怀王终究没有醒悟。我们也可以推测,屈原被放逐大概率发生在楚怀王决定到秦国之时,屈原也有可能在朝廷中和子兰发生过激烈的冲突。

【译】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9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wèi),举贤以自佐。

无论国君是愚蠢的还是智慧的,贤德的还是无能的,没有不希望获得忠良贤能的臣子辅佐自己的。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而圣君治国累(lěi)世而不见者。

但是国破家亡的事情总是接连不断,而圣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事情却很多代人都不会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因为他认为忠诚的人并不忠诚,他认为贤德的人并不贤德。这一点说得很有意思,谗人佞臣在昏君眼中可不都是能臣干吏吗?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fèn),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楚怀王因为不知道忠臣的职责,所以在国内被郑袖迷惑,在国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则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最终导致战争失败,土地消减,失去六郡国土,自己客死秦国,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此不知人之祸也。

这就是不能知人善任所造成的灾祸。

【译】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古文观止 第82章|屈原列传

10

《易》曰:“井渫(xiè)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

《易经》中说:井掏好了却不能取用,我心中难免忧伤,井本来就是应该汲水的,如果国君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天下就能福泽广被。这是周易中的井卦,渫(xiè),淘去污泥的意思。这里我们可以把井理解为人才,井水比喻才干。贤者的才华不得施展,所以我们心中悲凉。人才本应被重用的,如果国君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国家就能富强,人民也能幸福。

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楚王昏昧不明,怎么能福佑苍生呢?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既嫉之”,很愤怒。于是唆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发怒将屈原流放了。估计是流放到更远的地方去。

【译】《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11

屈原至于江滨,被(p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来到江边,披头散发在水边且行且吟,面容憔悴,身形瘦削。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有一个捕鱼的老翁看到他就问:您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来了?这很奇怪,古代消息闭塞,一个渔人怎么能认出屈原呢?难道他之前见过屈原吗?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说:整个社会都浑浊不堪,只有我一人清白贞廉。所有人都浑浑噩噩,只有我自己头脑清醒。因此被流放了。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bǔ)其糟而啜(chuò)其醨(lí)?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渔父说:圣人,不会拘泥于外物,而能随着世俗的变化而变化。这老头一张嘴就有点道家高人的范儿,有庄子的味道,所以这个渔父不是普通人,要不一眼就认出屈原了呢?

社会混沌不清,你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大家都醉了,你为什么不跟着吃点酒糟喝点淡酒呢?

瑾瑜,都是美玉,用来形容品德。为,放在语末,做语气助词,表反问或感叹。为什么坚守如玉的德行而导致自己被放逐呢?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啊?难道道家就是让人躺平的吗?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后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的尘土才穿上。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 mén)者乎!

察察,清洁。汶汶,肮脏。人怎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体去忍受肮脏的外物呢?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宁可投身长流不息的大江,葬身鱼腹而已。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huò)乎?

怎么能让清白的自己蒙受尘世的腌臜呢?

这里相比《渔父》删了一段。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ì)而去。

渔父没有继续说话,而是莞尔一笑,敲击着船桨顺流而去。只在涛涛水声间留下一串歌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如果只看《屈原》这一段,渔父就是在让屈原躺平,但我们继续读到他所做的沧浪歌,就发现渔父想教给屈原的,实际上正是悬解处顺之法,所谓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五石之瓠(hù),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屈原没有理解随波逐流亦可怀瑾握瑜。所以渔父遂去,不复与言。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mì)罗以死。

屈原就做了《怀沙》之赋,于是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

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

人人都追求逍遥,但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负薪张目之人,渔父是逍遥的,但屈原也有必死的缘由。有渔父,我们知道“和其光,同其尘”;有屈原,我们知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两者都是我们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译】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12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投江自尽后,楚国还有很善作辞赋,世所称道之人。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然而他们都仅仅师法屈原婉转从容的文风,而不敢犯言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之后楚国土地日削月减,几十年后终究被秦国灭亡。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后面的《贾生列传》给删了,少了贾谊和屈原跨越时空的共鸣,总感觉文章脉络不完整,若有所失。

【译】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13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太史公说:我读屈原的诗作,为他无法实现的志向感到悲伤。

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到长沙,路过屈原投江的地方,未尝不垂泪流涕,追怀他的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待看到贾谊的《吊屈原赋》,文中责怪屈原,说以他的才华,如果游历诸侯,哪里有不容纳他的呢?何必让自己落到如此地步。

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又读到贾谊的《鵩鸟赋》,他把生死混同,将出仕和离国都等闲视之,又感到惘然若失。

【译】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总部
上一篇 2023年5月30日 下午8:30
下一篇 2023年6月1日 下午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