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20 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
本文是王安石在公元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19同学一首别子固[宋]王安石
北宋庆历元年(1041),王安石与曾巩同时应礼部试。次年,王安石得中,而曾巩落第还乡。庆历三年(1043)三月,王安石自扬州签判任上还临川,至舅家。随后,他又前往南丰见了曾巩,此文…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18读孟尝君传[宋]王安石
在王安石看来,士应是大则“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足以为天下国家只用”,因此士的才干“居则为六官之卿,出则为六军之将”,而不是皓首穷经,从政时“则茫然不知其方者”。王安石的《读〈孟…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16 寄欧阳舍人书【宋】曾巩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15 黄州快哉亭记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14 上枢密韩太尉书[宋]苏辙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译: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13 六国论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11 三槐堂铭〔宋〕苏轼
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10后赤壁赋〔宋〕苏轼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9 赤壁赋〔宋〕苏轼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8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7潮州韩文公庙碑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6 石钟山记【苏轼】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5 放鹤亭记(苏轼)
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十一月八日,时苏轼知徐州。隐者张师厚隐居于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后迁于东山之麓并作亭其上,自驯二鹤,鹤朝放而暮归,白日里令其自由地飞翔于天地间,所…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4 超然台记(苏轼)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3 凌虚台记(苏轼)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2 喜雨亭记(苏轼)
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
古文观止卷十一 宋文|1 上梅直讲书(苏轼)
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
-
古文观止卷十 宋文|19 晁错论[宋代]苏轼
《晁错论》为苏轼在宋仁宗嘉佑五年至六年(1060—1061年)写就并呈与朝廷的文章之一。《晁错论》的具体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本文写于宋仁宗嘉佑五年,是在制科考试前所上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