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晋鞌之战(公元前589年),齐失利,晋追击。齐要求讲和,晋提出苛刻条件。齐使者国佐不辱使命,据理驳斥;又婉转说出齐国“收拾余烬,背城借一”的决心。整个说词既无乞怜之态,又无唐突之病,刚柔相济,恰到好处。
注释
丘舆:地名,齐国境内,在今山东益都县内。
马陉:读音xíng,地名,齐邑名,在益都县的西南。
宾媚人:齐国上卿,即国佐。赂:赠送财物。甗:读音yǎn,陶器,甑的一种,是一种礼器。玉磬:乐器。纪:古国名。为齐所灭。纪甗玉磬,是齐灭纪时所得到的珍宝。
肖同叔子:肖,小国名;同叔:国王的名称;子,女儿。萧君同叔的女儿,即齐顷公的母亲。
封内:国境内。尽东其亩:田地垄亩全改为东西向,道路沟渠也相应地变为东西向,因为齐、晋东西相邻,这样一改,以后晋国的兵车过入齐境便于通行。古代田亩制,一亩宽一步,长百步,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不同。
疆理:指划分疆界和沟渠小路。
阙:缺点,过失。
四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济:满足的意思。同欲:共同的欲望。
五伯(bà):五伯之称有二:有三代之五伯,有春秋之五伯。《左传·成公二年》,齐国佐曰:“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杜元凯云:“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孟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台卿注:“齐桓、晋文、秦缪、宋襄、楚庄。”二说不同。据国佐对晋人言,其时楚庄之卒甫二年,不当遂列为五。
役王命:从事于王命。
优优:和缓宽大的样子。百禄:百福,百种福禄。遒:聚。
腆:读音tiǎn,丰厚。
桡:读音ráo,弯曲,屈从
徼:读音yāo,求取,招致
烬:火灰。余烬:指残余的军队。
译文
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境内,攻打马陉。
齐顷公派宾媚人将纪国的炊器、玉磐赠送给晋国,并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不行,就任凭他们所为。”
宾媚人送上礼物,晋国人郤克不答应,说:“必须以萧同叔的女儿做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亩全部改为东西向。”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的女儿不是别人,是敝国国君的母亲。如果以对等相待,也就是晋国国君的母亲。您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将何以对天子之命?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诗经·大雅·既醉》说:‘孝子的心从不衰竭,永远赐福于你的同类。’如果以不孝命令诸侯,恐怕不是施恩德于同类吧?先王划定天下的疆界,治理天下的道路,河流,考察土性所宜而分派它们的利益。所以《诗经·小雅·信南山》说:‘我划定疆界,治理沟垄,朝南朝东修起田埂。’现在您划分和治理诸侯的土地,却说‘全部将田垄改为东西向’就完了,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不顾土性所宜,恐怕不是先王的遗命吧?违反先王就是不义,怎么做诸侯的领袖?恐怕晋国的确有过错。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帮助实现大家的共同愿望。五伯称霸诸侯的时候,勤劳王事,安抚诸侯,奉行天子的命令。现在您却谋求会合诸侯,以满足无止境的贪欲。《诗经·商颂·长发》说:‘施政宽和,百福聚集。’您实在不肯宽大,从而抛弃各种福禄,这对诸侯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您不同意,敝国国君命令使臣,已有言辞在先了,说:‘您率领贵国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敝国以微薄的兵赋来犒劳您的随从。由于畏惧贵国国君的威严,军队遭到了挫败。承蒙您为求取齐国的福佑,不灭绝它的社稷,使它继续同贵国保持旧日的友好关系,敝国决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您又不答应。那就请允许我们收集残余,在敝国城下决一死战。即使敝国侥幸取胜,也要服从贵国;倘若不幸战败,敢不完全听从贵国的命令?’”
赏析
晋齐鞌之战齐军败绩,齐国佐奉命出使求和,但面对郤克得苛刻条件,他从容不迫逐条驳斥,并且用齐顷公的口气——虽然国君已经交代有最后的底线,但并未如此明晰地表态齐国尚愿一搏——若无和解的可能,则破釜沉舟奉陪到底!这十足底气,只能源于齐国的实力。这是国佐外交最坚实的后盾。但是他说辞的逻辑无懈可击,果然是不辱使命!
《齐国佐不辱命》成公二年
这一篇的背景是晋齐鞌之战,齐国当时的国君是齐顷公,就是齐惠公吕元的儿子,国佐是齐国上卿,吕氏、国氏、高氏同出于姜姓,都是姜太公的后人,吕氏是嫡系,为国君,国氏、高氏则世代为上卿,轮流执政辅佐吕氏,号称齐国的二守。齐桓公时,公子小白能顺利即位就是靠国氏、高氏两家的支持。不辱命指顺利完成了国君交待的任务,齐国的上卿国佐顺利地完成了齐顷公交待的任务。什么任务呢?向晋国求和。为什么向晋国讲和呢?因为齐国战败了。
齐国晋国距离比较远,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基本没有交集。而且晋那时内政不稳,晋献公用士蒍尽杀桓、庄诸公子是在鲁庄公二十五年,骊姬之乱是在鲁僖公四年,这个时间段基本和齐桓公称霸时间重合。晋国无暇他顾,齐桓公组织会盟晋也没参加。鲁僖公九年,齐桓公葵丘会盟时,晋献公倒是要来的,半路被周宰孔劝返了,晋献公当年就去世了,晋国又内乱。后来齐桓公倒是也组织过几次解决晋国问题的活动,但都不了了之,毕竟有西方大国秦国参与。秦国和晋国无论地理上还是宗族关系上,比齐国参与更有利。
直到鲁僖公十六年,晋公子重耳逃亡到齐国,齐桓公善待重耳,齐晋才算是接下来一桩善缘。鲁僖公十七年,齐桓公去世,齐国开始了“一窝侯”的内乱,国力衰退。而晋国则蒸蒸日上,同时齐国也面临着南方楚国的压力,所以齐国选择站到了晋国一方。到齐顷公的父亲齐惠公时,齐国作为晋国的盟友参加了城濮之战,之后晋国政局出现动荡,又在鲁宣公十二年邲之战中败于楚国,对中原的控制力大不如前。齐国经过惠公、顷公两代君主治理,政权稳定,国力日强,齐顷公有点飘了。
鲁成公二年,齐顷公开始对邻国鲁、卫用兵,鲁卫向晋景公求助,晋国在鞌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济南附近,大败齐国后宜将剩勇追穷寇。
▲ 鞌之战的位置
1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xíng)。
从,追赶。晋国军队追赶齐国军队,从丘舆进军,攻打马陉。马陉在齐国都城临淄西南,和长勺非常近,都在齐鲁故道上。这马上就要打到家门口了。
▲ 马陉的位置
【译】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境内,攻打马陉。
2
“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
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齐顷公让宾媚人用纪甗、玉磬和土地去贿赂晋国,宾媚人就是国佐,他的封地在媚邑,所以称媚人。纪甗、玉磬是纪国的国宝,纪国是东方古国,不是周分封的,商以前就存在,和齐国是邻国。鲁庄公四年,齐襄公时,齐灭纪,纪甗、玉磬等都落入了齐国手中。用他国祭器作为贿赂,等级非常高。之前的文章《臧哀伯谏纳郜鼎》说过宋国也曾拿郜鼎贿赂鲁国。
▲ 齐国和纪国的位置
“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客,指晋军。齐顷公说:如果这样晋国人还不答应停战,那就随他们,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明显是慌了,被打怕了。
【译】齐顷公派宾媚人将纪国的炊器、玉磐赠送给晋国,并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不行,就任凭他们所为。”
3
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肖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对曰:“肖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quē)。四王之王(wàng)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bà)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敷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tiǎn)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ráo)败。吾子惠徼(yāo)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致,送达。国佐将贿赂的物品送达后,晋国人果然不答应停战。
曰:“必以肖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说:必须要让萧同叔子到晋国去做人质,而且让齐国领地内所有土地的垄沟全部改成东西走向。
晋国人提了两个要求,一是以萧同叔子为质,萧同叔是个人名,齐顷公的母亲。一般要人质都是要儿子或者重臣,比如周郑交质,是互换儿子。晋郑媾和,是正卿赵盾的弟弟和晋侯的女婿。哪里有要诸侯老娘作人质的?这其实是晋国主将的私心,晋国的主将是郤克,当年要火烧晋文公的是谁还记得吗?对了,就是郤芮和阴饴甥,这个郤克就是郤芮的孙子,晋国当时的正卿、中军将。
鲁宣公十七年的时候,郤克还是中军佐,去齐国召请齐侯参加会盟,郤克天生残疾,有说他跛足的,有说他目眇的,《谷梁传》中记载当时四个国家的使者去拜见齐顷公,这四位也巧,仪表都不完美。其中郤克是目眇,一只眼看不见。齐顷公也缺德,安排有同样缺陷的人,分别接待这四位使者,然后让他妈萧同叔子看笑话。
郤克就记仇了,回晋国后就发誓一定要让齐顷公母子后悔,这不报应来的一点也不突然,所以人啊,开玩笑不能太过分,更不能拿别人的缺陷取乐。像所谓的一些春晚老艺术家们,在台面上拿弱势群体当包袱,实在是挺可恶的。所以,现在郤克要让萧同叔子当人质。
第二个要求,尽东其亩,是说的田地垄沟,春秋时作战的主力还是战车,古代的车轮都是木头的,不像现在有轮胎。加之晋国在齐的西方,所以尽东其亩,就是要方便晋国军队进攻齐国。齐顷公都说了“听客之所为”,那国佐会接受郤克这个两个条件吗?
对曰:肖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萧同叔子不是别人,是我们国君的母亲。
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如果本着外交地位对等的原则,那相当于晋国国君的母亲。不尊重我们君侯的母亲,就相当于不尊重晋侯的母亲,这样郤克要再说萧同叔子做人质就要掂量掂量自己国君的心思了。
吾子布大命于诸侯。您向诸侯颁布重要的命令。
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却说:必定要用你们的母亲作为人质才能让我相信,这要置周天子的命令于何地呢?
且是以不孝令也。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号令诸侯。或者说这是命令诸侯做不孝之事。这一句承接的是上一句“其若王命何?”周天子以礼治天下,孝是礼的重要部分,你现在让诸侯不孝,就是和周天子的治国基础相悖。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经》说:孝子永不匮乏,上苍赐福,是你们的好榜样。
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如果用不孝来号令诸侯,岂不是让他们都做无德之人?
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先王指周的先王。疆,划定地界。理,治理土地。物,察看。先王划定地界,治理天下,查看土地性质,适合用来做什么,而布置合理的使用方式。就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意思。
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所以《诗经》里说:我划分土地,治理它们,依照土地属性不同,向不同的方向开辟。
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现在您治理诸侯的土地,却只是说:把所有的田垄都耕成东西朝向的罢了。
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只是为了您的战车能够方便进军,不顾土地本身的特性,难道不是违背了先王的命令吗?
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违背先王的训导,是不合道义的,这样怎么当盟主呢?
其晋实有阙。阙,损害,结合上文国佐很明确是在指责郤克,所以这里当过错更合适。晋国这么做实在是不对啊。
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四王指历史上四个贤明的君主,一般的说法是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济,成全。四王之所以能够称王,是因为树立道德的标杆而成全大家共同的追求。
五伯(bà)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伯通霸,指称霸的诸侯。役,劳役、侍奉的意思。五霸之所以能称霸,是因为他们勤于政事,安抚诸侯,来执行天子的命令。这里的五霸应该不是指春秋五霸,而是包括前朝的有德诸侯,再加上齐桓公、晋文公,合称五霸。
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现在您要求会合诸侯,来满足无止境的私欲。
诗曰:‘敷政优优,百禄是遒。’《诗经》说:推行政令要宽大,福气俸禄都汇集。
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优,宽大。您实在不够宽大,是自己背弃福禄,这对诸侯们有什么坏处呢?晋国这样做是削弱自己的影响力,只能是对自己有害,对诸侯们不仅没有坏处,可能还有好处。
国佐连续三次引用《诗经》都非常恰当,言辞大开大合,如刀劈斧斫,说郤克不孝、不义、不德、不优,直接从礼法的最高点指责他,让他不敢造次。所以后来孔子教育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先秦不仅是诗歌,更是外交辞令。
▲ 齐国佐反驳的几个中心
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不这样,您如果不接受停战,我们国君命令我来时,有话是这样说的。他会说“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吗?当然不会。
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tiǎn)敝赋,以犒从者。说:您率领贵国国君的部队屈尊来到我们齐国。腆,丰盛。赋,这里不是指军队了,因为是“犒从者”,所以是指金钱、财物。我们国家用不丰盛的财物,来犒劳您的随从。行贿嘛,都不直接说给你的,而是犒执事,要不就是犒从者,怕对方不好意思受贿嘛。
畏君之震,师徒桡(ráo)败。桡,屈服。害怕贵国君侯的威严,我们的军队屈服败退。实际上就是打不过人家,说“畏君之震”,既给了晋国国君的面子,又不至于太贬低自己。
吾子惠徼(yāo)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承蒙您来为国君祈福,不致齐国社稷泯灭,使我们能和贵国继续过去的友好关系。反正被别人打了就说谢谢你来祈福,保准没错。
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因此,我们不敢吝惜先君留给我们的宝物和土地,把这些送给贵国。
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这样您还不允许停战的话。烬,不是灰烬,而是指遭受战火或灾难幸存的人。请让我聚集残存的军队,背靠城墙,凭借这些决死一战。
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如果我们侥幸获胜了,也会听从贵国的安排,如果不幸再次失败,岂敢不服从贵国的命令呢?
【译】宾媚人送上礼物,晋国人郤克不答应,说:“必须以萧同叔的女儿做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亩全部改为东西向。”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的女儿不是别人,是敝国国君的母亲。如果以对等相待,也就是晋国国君的母亲。您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将何以对天子之命?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
《诗经·大雅·既醉》说:‘孝子的心从不衰竭,永远赐福于你的同类。’如果以不孝命令诸侯,恐怕不是施恩德于同类吧?先王划定天下的疆界,治理天下的道路,河流,考察土性所宜而分派它们的利益。所以《诗经·小雅·信南山》说:‘我划定疆界,治理沟垄,朝南朝东修起田埂。’现在您划分和治理诸侯的土地,却说‘全部将田垄改为东西向’就完了,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不顾土性所宜,恐怕不是先王的遗命吧?违反先王就是不义,怎么做诸侯的领袖?恐怕晋国的确有过错。
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帮助实现大家的共同愿望。五伯称霸诸侯的时候,勤劳王事,安抚诸侯,奉行天子的命令。现在您却谋求会合诸侯,以满足无止境的贪欲。《诗经·商颂·长发》说:‘施政宽和,百福聚集。’您实在不肯宽大,从而抛弃各种福禄,这对诸侯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您不同意,敝国国君命令使臣,已有言辞在先了,说:‘您率领贵国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敝国以微薄的兵赋来犒劳您的随从。由于畏惧贵国国君的威严,军队遭到了挫败。承蒙您为求取齐国的福佑,不灭绝它的社稷,使它继续同贵国保持旧日的友好关系,敝国决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您又不答应。那就请允许我们收集残余,在敝国城下决一死战。即使敝国侥幸取胜,也要服从贵国;倘若不幸战败,敢不完全听从贵国的命令?”
4
这时,鲁卫反而过来劝郤克答应齐国停战的要求,郤克也就顺水推舟,和齐国达成了盟约。齐国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汶阳,晋军回国。国佐没有按照齐顷公定下的谈判基调来,但仍然完美地完成了使命,是他激烈的言辞和背城一战的勇气说服了晋人吗?那为什么鲁、卫作为受害者却反而来为施害者齐国求情呢?
是因为国佐看清了国际形势,因势利导而已。首先齐晋相隔千里,灭亡齐国,晋国只能得到财物,不能获得土地。而且齐国毕竟是东方强国,再来一次鞌之战,也只能两败俱伤,晋国现在被西秦、南楚、北狄戎包围,可谓群狼环顾,他必须保留强大的军队才有自保之力,再者楚国一直对齐国示好,如果晋国无力完全灭亡齐国,那齐国后面说不定会和楚国结盟共同对付晋国,这也是晋国不想看到的。既不能覆灭齐,倒不如见好就收和齐国达成友好的协定,至少可保东方安定。
至于鲁卫也看得明白,晋国又不可能留大军长期在东方驻守,如果逼迫齐国太甚,晋军撤退之日,就是齐国报复鲁、卫之时,到时候难受的就是自己。齐顷公说一切听晋国的,应该是惊慌之辞,国佐如果真按郤克所说让齐顷公老娘去当人质,自己回去估计也没好果子吃,同时国佐也知道晋国的上限和齐鲁卫三国的底线,所以才能说出这种强硬之词,不辱君命。
经此一战齐顷公被打醒了,从此在内勤勉政事,在外低调做人,齐国又迎来了难得的安定时光。不过好景不长,他的儿子齐灵公又开始嚣张,又被打得怀疑人生。
5
齐顷公当政第六年(约公元前593年前后)时,晋、鲁、卫、曹四个邻国都遣使来访。事有凑巧,晋使郤克瞎一目,鲁使季孙行父患秃发症,卫使孙良夫跛足,而曹使公子首是个驼背。那时的齐顷公年轻好生事,为了博他寡母萧同叔子(萧,小国名;同叔:国王的名称;子,女儿)展颜一笑,特意找来了瞎、秃、跛、驼四个残疾人为“御者”,驾车去接四国使者赴宴。事先,让萧同叔子和许多宫嫔藏在车行必经的高台上窥视。
萧同叔子看到四乘车上瞎对瞎、秃对秃、跛对跛、驼队驼,止不住展颜嘻笑,众宫女更是指指点点,喧哗不已。四国使者觉察了齐顷公的捉弄,引为奇耻大辱。郤克回国后当即向国君请兵伐齐,景公不许。郤克开始寻找其他的复仇机会,后来,齐使至晋,郤克把齐国使者四人扔到河里,杀了。郤克仍不解恨,希望有一天能打败齐国,一雪前耻。
公元前589年春,齐国乘晋国霸业中衰之际,出兵南下攻打鲁国,继而击败卫国援鲁之军。面对齐军强大的攻势,鲁、卫两国告急于晋。当时,晋之宿敌楚国已从晋国手中夺取了对中原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正努力施展拉拢齐国的外交手段,以进一步消弱中原地区抗楚的势力。晋景公深知,齐若被楚接近,必将对晋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为惩戒叛逆,震慑诸侯,复兴霸业,晋景公命已是中军元帅、仍一心想报复齐国的郤克率上、中、下三军战车800乘,会同鲁、卫、曹及狄人的军队进攻由齐顷公率领的滞留在卫国的齐军。
晋率联军与齐在鞌进行会战,齐国失利,联军乘胜追击,齐国派国佐请和。
纵观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晋参战可谓是出师有名,首先是齐国君无理戏弄晋国等国使节,此仇不可不报,其次又是齐先出不义之师伐鲁,晋国统率鲁、卫联军伐齐,可谓是匡扶正义,得道多助,然而,打败齐国,齐使请和,晋军的谈判条件却也又太出格了,先是要求以齐国国君之母为质,这郤克要报个人受辱之私仇;接着又要“尽东其亩”,变更齐国的耕地祖制,这又是毫无意义的逞强泄愤之举。
这场战争,本来是齐国理亏,到这时却是晋国有些欺人太甚了!齐国佐作为谈判代表,及时抓住了晋国的无理之举,加以抨击。指出质母是有违孝道,而改变土地规制不利于当地的农业生产。最后,齐国代表以古代先人为镜,指出禹汤文武四古代贤王,是以树德来行王道的,而春秋五霸也是以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来勤王抚众的,晋如行王道,齐国认错屈服;如行逞欲达霸道,齐国决心“收拾尽烬”,誓死一战。
晋国理屈,不得不同意讲和。可见,得道就能多方受助,无道则不足以服众。原本挺完美的快意恩仇记,让晋军统帅郤克给演砸了。本来鲁、卫之国是听命于晋的,郤克也是被同情一方,战争却是由于齐国的无礼引发的。然而,违反孝道和擅改他人祖宗传承是不得人心的。你就是有天大的屈辱也不能行无道之事,公道自在人心,复仇不能再造更大的仇恨。
一个对他人拥有生杀大权的人,首先要有品行就是克制自己的权力欲!否则将走向事情的反面,这是《齐国佐不辱命》带给我们后人的最大的启示。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