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第37章|襄王不许请隧

古文观止 第37章|襄王不许请隧

晋文公请求周襄王赐给他以天子的葬礼,本有看轻周王室的意思。而周襄王则回答他:没有做天子,就不能有天子的葬礼。通篇没有一句直接说不许其请,但句句都在说不能允许的理由,而且一步紧一步,一直说到晋文公不敢再请求为止。

古文观止 第37章|襄王不许请隧
古文观止 第37章|襄王不许请隧
古文观止 第37章|襄王不许请隧

【译文】

晋文公使周襄王在王城定位,襄王以土地酬劳他,晋文公推辞不受,请求死后赐以天子之礼隧葬。襄王不允许,说:“从前我们先王得到天下,划定国都内外方圆千里的地方,作为甸服,以这些地方的田赋供奉上帝山川诸神的祭祀,准备百姓万民的财用,防备有不来朝贡和其它意料不到的祸患。其余的土地,用来平分给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使他们各有安宁的居处,以顺应天地之道,不致遭遇到灾害。先王哪里得到什么利益呢?王室内官不过九嫔,外官不过九卿,只够用来供奉神灵而已,岂敢满足和放纵声色嗜欲,而扰乱各种法度?只有这死后和活着时的服饰器物上的色彩花纹,是用来监临统率百姓,而显示尊卑贵贱的差别的。此外,天子还有什么不同的呢?现在上天降灾祸于周室,我不过是替先王看守府库的人,如果因我不才,有劳叔父,而将先王的隧葬大典颁赐给叔父,来奖赏对我个人的恩德,叔父定会表面接受而实际憎恶,并且非难我,其实我怎敢有所吝惜呢?”

“古人有句话说:‘改换身上的玉佩,就要改变走路的样子。’叔父如果能发扬光大伟大的德行,更换朝代姓氏,改变典章制度,创建统一天下的大业,显示自己的功劳,然后采用天子拥有的一切典章制度,来安定百姓,那时,我将流放和躲藏到边远的地方,又有什么话可说呢?如果叔父还是姬姓,就仍将列为公侯,恢复先王定下的职分,隧葬制度恐怕不能改变呢。希望叔父努力显扬光明的德行,隧葬大典将会自行到来。我怎敢以个人之间的酬劳而改变前代的典章制度,来侮辱天下的人,我将怎样去对先王与百姓?又怎样去施行政令呢?如果不这样,那末,叔父在自己的土地上行隧葬之礼,我又哪能知道?”

晋文公于是不敢请求隧葬,接受了襄王赏赐的土地就回国了。

【注释】

①郏(jia):周王城地名。在今河南洛阳西。惠后借狄人的势力立自己的儿子叔带为周王。襄王出奔。晋文公带领军队消灭叔带,仍立襄王。“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即指此。

②劳:犒劳,赏赐。襄王因晋文公立了功,把阳樊、温原、穳茅之田赏给他。

③隧:挖地通路叫隧,当时是天子的一种葬礼。 ④甸服:畿内之地。 ⑤百姓:有世功的百官。

⑥不庭:不来朝贡。不虞:意外的事故。

⑦其余:指甸服以外的土地。均分给公侯伯子男:据《周礼》记载,公封地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

⑧宁宇:安居。 ⑨赖:利。意即天子并没有得到什么利益,都把它分封给诸侯了。 ⑩九御:即九嫔。嫔:女官。

⑾九品:即九卿,指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以及少师、少傅、少保。据《周礼》:“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⑿神祗:神,天神;祗(qí),地神。

⒀耳目:指声色。心腹:指嗜欲。 ⒁度:法度。 ⒂服物:使用的器物及礼仪,包括隧葬。采章:采色花纹。

《襄王不许请隧》

国语·周语中

大家还记得《介子推不言禄》中,说过晋文公为什么没赏介子推吗?不是不赏,而是没来得及,因为当时发生了王子带之乱。王子带是周襄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周惠王非常宠爱王子带,但又不给他与之相匹配的地位。后来周襄王即位,这个弟弟两次勾结外族作乱,第二次叛乱时,王子带把周襄王赶出国都,自称为王。《左传》中鲁僖公二十五年,周襄公逃亡到郑国向晋文公求助,正开庆功宴的晋国君臣暂停歌舞,顺黄河而下,发兵勤王,不久诛杀王子带,迎回周襄王。

1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jiá),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jiá),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郏是东周王城所在,把周襄王接回家了,隧是葬礼的一种制度,挖一条墓道通往墓室,这就是隧葬。在周朝时,只有天子墓才有墓道,当然后世没那么严格。晋文公在郏平定叛乱迎回周襄王,襄王用土地感谢他,但被他推辞了。晋文公想要什么呢?他请求在自己死后能使用隧葬之礼。重耳这家伙苦也吃了,福也享了,国内的地位也稳固了。现在又对周王室有匡扶危难之功,所以追求自然就高了。但这件事情,僭越本分了。

王弗许。

周襄王肯定不同意。

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

说:当年我的先王执掌天下,划出方圆千里的土地作为甸服,直接管理。甸服是做什么的呢?

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用来供奉天地和诸多神灵的。兆民相当于万民,兆比万大。用来给人民群众提供日常所需。不庭指甸服以外的诸侯、外族。不服,不来朝觐。以防备对周王室不敬和其他各种意外发生。

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

剩下的土地都平均分配给各级贵族。宁宇,宁是安,宇是空间,合起来就是安定的居所。使他们都有安定的居所,用以顺应天地,不让他们遭受各种灾害。

先王岂有赖焉?

赖,利益,好处。先王哪里还得到其他什么好处了呢?以上是论述的第一部分,说周王室大公无私,得到的土地都分给大家了。得到恩惠的当然也包括晋国,现在我把我所剩不多的土地再次分给你,对你已经非常到位了。这是感情牌。

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

内官,宫内的官员,实际就是指嫔妃,不过九等。外官,这才是说的正常官员,也不过九等。

足以供给神祇而已。

祇(qí):地神

祗(zhī):敬重

神祇,神是天神,祇是地神。祇总有人和祗弄混了,这两个字确实长得也很像。有这些土地和这些人,就足以供奉天地神灵。

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

厌,足够。纵,放纵。放纵自己的耳、目、心、腹,就是指放纵欲望。哪里敢放纵自己的欲望来扰乱各种法度呢?百度指各种法度,不是天天做假广告的那个。

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也就只有丧葬、服饰的制度文采上有所不同,以此来统治人民,让百姓知道轻重尊卑有别,除此之外,周天子还有什么不一样吗?【译】晋文公使周襄王在郏邑恢复王位,襄王拿块土地酬谢他。晋文公辞谢,要求襄王允许他死后埋葬用天子的隧礼。襄王不许,说:“从前我先王掌管天下,划出方圆千里之地作为甸服,以供奉上帝和山川百神,以供应百姓兆民的用度,以防备诸侯不服朝廷或意外的患难。其余的土地就平均分配给公侯伯子男,使人们各有地方安居,以顺应天地尊卑的法则,而不受灾害。先王还有什么私利呢?他宫内女官只有九御,宫外官员只有九卿,足够供奉天地神灵而已,岂敢尽情满足他耳目心腹的嗜好而破坏各种法度?只有死后生前衣服用具的色彩花纹有所区别,以便君临天下、分别尊卑罢了。此外,天子还有什么不同?

2

“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

余一人是周王自称,他的意义目前仍有争议,咱们这里认为和后世的寡人一样就可以了。府,指府库,可以理解为江山社稷。叔父,是周王对晋文公的尊称。周王对同姓诸侯称叔父,因为同宗;对异姓诸侯称舅父,因为通婚。现在上天向周朝降下灾祸,我只能守住先王社稷,又因为自己无能而辛劳叔父来帮我平定叛乱。

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

班,分给、赐予。大物,是周襄王前面说的“死生之服物采章”,这里特指隧葬之礼。私德,私是我,德是恩德。赏私德,就是因为对我个人有德而给出的赏赐。如果我因您对我个人的恩德而将先王的隧葬之礼赐予您,那您即使答应接受了,也会对我不满,来责备我。这是给晋文公戴高帽子,您是守礼之人,如果我赐给你僭越之礼,你即使表面接受了,回头也得骂我不守祖宗规矩。

余一人岂敢有爱也?

这是您识大体,而不是我吝惜区区隧葬之礼。那个时代,要之以礼、欺之以方还是非常好用的手段。

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

先人有句话叫“改玉改行”。男性带玉佩的功能之一,就有点类似于女性的步摇,是控制走路仪态的。而古代佩玉又和身份贵贱有关系,所以改玉就是改身份。身份改了,走路仪态自然也不一样了。这就叫改玉改行。但晋文公已经是侯爵了,再往上公爵也不过是诸侯。都说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在当时也是一笔糊涂账。一般来说公、侯算作一档的,所以齐桓、晋文虽然是侯爵,但也称公,况且周时的公爵诸侯都是小国,还不如晋国。所以你还想怎么改?周襄王要拔刀了。

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

叔父你如果推广自己广大的德行,怎么样呢?更改天下的姓氏和规章制度,创建规则,治理天下。庸通用,治理。缩,引用。备物,完备之物,所有的“死生之服物采章”指代天子之礼。“以镇抚百姓”能够管理和安抚百姓。你想用隧葬也不是不行,给你指条明路,造反呗。

如果你现在造反,流辟指放逐,裔土指荒蛮之地。我就只能逃到荒蛮之地,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但,如果你不造反。

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

如果这个天下还姓姬,那你就只能是公侯,老老实实在先王指定的职位上待着,天子之礼不可改。说得够直白,周襄王还是有点气魄的。

叔父其懋昭明德,物将自至。

懋,勉励。叔父您勉力发扬美好的德行,您想要的自然就能得到。齐桓公尊王攘夷,慎敬周室,功绩比此时的晋文公大得多。但齐桓公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在他老的时候,周天子破格赐胙,荣宠加身。齐桓公下、拜、登、受,谦逊恭敬,正所谓“物自至”。和此时携功要赏的晋文公形成鲜明的对比。子曾经曰过: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本文中可见一斑。对了,赐齐桓公胙的周天子,也是咱们这位周襄王。赐齐桓胙是襄王元年,现在襄王十七年。

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

我哪敢因为个人受惠于您而改变先人的重要制度,以至为天下所耻呢?

其若先王与百姓何?

这将置先王和百姓于何地呢?

何政令之为也?

以后颁布的政令怎么推行呢?到这里周襄王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我不能给你隧葬之礼,后来孔子总结了一句话,叫做“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即使臣子的功能再大也不可以将象征天子权威的东西赏赐给他。后世接受器与名赏赐的,或者提出要求的人,基本都有更姓改物、创制天下的野心。说完这些,周襄王又补充了一句。

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如果不这样,叔父你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隧葬,我又怎么知道呢?知道也没办法,不如装不知道,对不对。颇有点受气的小媳妇姿态。

金圣叹点评这一段说周襄王“其理甚直,其辞甚曲”。我有理,可是我只能转弯抹角的说话,还得一口一个叔父的叫着。为什么啊?周王室此时已经没有制衡诸侯的力量了。自周桓公时的周郑繻葛之战起,周天子就已经没什么威严了。但齐桓公凭借尊王攘夷成为霸主后,大家发现周天子这个吉祥物原来还可以这么用,所以大家还是保留了对周天子周王室表面的尊重。

晋文公提出的这个请求可能是出于对声望的追求,也可能是对周王室的试探。

【译】如今上天降祸周朝,寡人也只是谨守先王故府的遗规,加以自己无能,不得不麻烦叔父;如果再分出先王的大礼来报答寡人的私德,那么,叔父也会厌恶寡人,责备寡人了。否则,寡人岂敢有所吝惜?前人说过:‘身上的佩玉改了样,走路的气派不一样。’如果叔父能发扬伟大的美德,改姓换代,开创一统天下的大业,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自然可用天子的服饰文采以安抚百姓,寡人也许会流放边疆,还有什么话可说?如果叔父仍保持姬姓,位列公侯,以恢复先王规定的职分;那么,天子所用的大礼就不可更改了。叔父还是努力发扬德行吧,您所需要的事物自然会来的。就算我敢因私德而改变先王的制度,从而玷辱了天下,又如何对得起先王和百姓?又如何推行政令?否则,叔父有的是土地,就是开通墓道举行隧礼,寡人又从何知道呢?”

3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在被周襄王坚决拒绝后,晋文公于是不敢继续强求,接受赏赐的土地后,回国了。

【译】晋文公于是不敢请隧礼,接受赏赐的土地,回国去了。

4

晋文公在解决吕省、郤芮之危后,迫切需要立威立名。与此同时,周朝正在发生一场同室操戈的悲剧。王子带联合狄人全面进攻他的胞兄周襄王,意欲取而代之。周襄王本不受其父亲周惠王喜爱,反而对新王后所生的王子带青睐有加,几欲废襄王而立王子带。但老王后母亲为齐人公主,事关齐人利益,由于齐桓公的撑腰,前652年,周襄王成功继位。不到十年,前643年,齐桓公去世,齐国从此衰弱,周襄王也失去了靠山。

此时王子带及狄人便展开猛势,周襄王落败,逃亡郑国的汜地,并向诸侯发出求救。襄王告急于晋,晋文公纳王而诛叔带。至于晋文公为何要这么做,一则是害怕秦国抢去头功,二则是狐偃认为,勤王是取信于诸侯的最佳方式。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动用大军一边围攻王子带所盘踞的温地,另一方面迎接周襄王。不费多大精力,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在今河南洛阳市西王城公园一带)。如此,晋文公开始悄然取代齐桓公之于周室的地位。

于周襄王而言,他需要晋国一般强大的同盟。于是,劳之以地,可是晋文公却没有看上。“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晋文公志在必得是:隧。隧本意是一种高级别天子葬礼,代表一种天子体制。晋文公请隧则是希望获得天子的权限。综合历朝历代各家说法的解释是: 晋文公想取代周在南阳建立起来的六隧制度,来达到根本统治的目的。

这对于周襄王而言,将从根本上取缔他所在区域的统治权,彻底沦为晋国的附庸。这显然是难以接受的。

周襄王首先提出先王之制,并指出先王并没有贪利,各种丧葬服饰器物等方面的不同,只是为了统治百官。然后点明自己并不能为了报答私德而违反先王之志。假若你晋文公创制天下,掌管了天下接受天子礼仪,那我就不会对此说什么了。并且你自己有晋国的土地,如果在自己土地上私自实行隧这种葬礼,别人又知道什么呢?

但是你现在还没有成为天子呢。“懋昭明德,物将自至”,如果你晋文公德行修行足够,自然可以得到所求。如果强行获得,其实也就不用天子的政令。

晋文公勤王的目的是取信于诸侯,显然周襄王是清楚的,所以他从制和德出发,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可谓针锋相对。这对于尚未称霸的晋文公效果明显,“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三年后,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后,晋文公胜而一举称霸。此时,周襄王实际上不得不成了晋文公的提线木偶。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总部
上一篇 2023年4月16日 下午8:03
下一篇 2023年4月17日 下午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