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败越军于夫椒,但却允许越王勾践议和,保留了越国。此后,夫差再度兴兵攻讨越国。越国起而对抗,但又虑实力不敌,为了取得喘息的机会,培养国力,越王采用文种所献计谋,再次派诸稽郢卑辞厚礼向吴国求和。诸稽郢不辱使命,利用吴王夫差目光浅短和爱好虚名的弱点,最终说动吴王,为越国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因而,作为缓兵之计,诸稽郢的求和辞令,主要是利用和助长吴王夫差骄傲自大的心理。
【注释】
[1]夫差:吴国国君。勾践:越国国君。逆:迎战。申胥:即伍子胥。简服:指经过训练使熟习某种武艺。
[2]广侈(chǐ):使骄傲自大。 [3]烬(jìn):残余、剩余或残迹。
[4]诸稽郢(yǐng):越国大夫。 [5]宥(yòu):宽恕,原谅。繄(yī):是。
[6]颡(sǎng):额头。 [7]鞭箠(chuí):鞭子。
[8]槃:同“盘”。匜(yí):古代一种盛水洗手的用具。
[9]搰(hú):挖,掘出。 [10]刈(yì)亡:铲除,灭亡。
【译文】
吴王夫差发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起兵对抗吴兵。所以大夫文种就向勾践献计说:“吴国与越国的命运,只凭天意决定,您无须通过这平庸的战争来解决问题。那伍子胥和华登通过选拔训练年轻人后组编成军队,因而从来都没有打过败仗。一个善于射箭的人,就会有一百个人拉紧弓弦跟着仿效,吴国有这样的良将指挥,我们获胜并没有把握。但凡要谋划一件事,一定要预见到成功的把握,然后才可以去实施,不能冒险去拼命。您不如增设兵士加强防守,同时用谦卑的辞令向对方求和,以此来让吴国的将士百姓都高兴,也能因此让吴王骄傲自大而野心膨胀。我们可以为此卜问上天,倘若上天要抛弃吴国,必定会让吴王答应我们的求和并且不以我们的求和为满足,也必然将进一步膨胀吴王称霸诸侯的野心。等到吴国的百姓因战争疲惫停止劳作,而且天灾又夺去他们的粮食以后,我们就可以安安稳稳地收拾他们的残局,那么吴国就无法存活了。”
越王同意了,于是派诸稽郢去吴国求和,说:“我们国君派下臣我来,不敢公然奉上玉帛财货向天王行礼,只好斗胆私下对贵国的执事官说:往日越国出现灾祸,是得罪了天王。所以天王亲自趋驾起兵,原本想灭掉我勾践,但又宽恕赦免了我。君王对于我们越国,如同是让死人复活而又让白骨重新长肉一样的恩德啊。勾践不敢忘记上天降下的灾祸,又怎敢忘记君王的恩赐呢!勾践现在重遭灾祸,是因为没有善良的德行,如此草野鄙贱之人,岂敢忘记天王的大恩大德,而去计较边境上的小怨,以致再次获罪于天王的执事官呢?因此勾践特地率领几个老家臣迎上前来,亲自派人前去重申罪过,而我则跪在边境上叩头请求饶恕。如今天王没有经过细察,就在盛怒之下调集军队,将要狠狠地讨伐越国。越国本来就是俯首称臣向吴国纳贡的城邑,天王用鞭子驱使它就可以了,何必让您的军士屈尊来讨伐呢?因此勾践请求缔结盟约,并送上一个嫡生女儿,拿着箕帚到王宫里听您使唤;再送上一个嫡生儿子,让他捧着盘匜跟随御侍一起伺候您;春秋两季进献给您的贡品,决不懈怠。天王又何须屈尊前来出兵制裁越国呢?我们进献贡品也是按照天子征税诸侯的礼制啊。有句谚语说:‘狐狸埋了东西,狐狸又把它掘出来,所以是劳而无功。’如今天王既已扶植越国,早已因圣明闻达于天下,现在却又要消灭它,这就会使天王的扶植变成徒劳无功了。即使四方的诸侯都想去尊奉吴国,如此又怎么使他们信服呢?因此越王冒昧地派使臣我前来把话说透彻,只希望天王能够秉持其利,同时再审度其义决定此事吧!”
《诸稽郢行成于吴》国语·吴语
《古文观止》中《国语》选篇最后两篇都是关于吴越之争的。吴王夫差兴兵报了槜李之仇后,同意越国人和谈,但越国人到底提出了什么条件,《左传》未载,到这一篇就把坑给填上了。
1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吴许越成》中讲过,勾践先发制人,出兵攻打吴国,在洞庭湖的夫椒山被夫差打败,夫差趁胜入越,包围了会稽。勾践穷途末路之下,下令说:谁能献策退吴,我就和他共执越国之政。大夫文种站出来说了一番话打动了勾践,于是勾践和文种一起谋划。文种在《左传》中只出现了一次,范蠡《左传》未载。但《国语》中这两位记录都不少,特别是范蠡,越语九篇中八篇和他有关。
【译】吴王夫差出兵攻越,越王勾践带兵迎击。
2
“大夫种乃献谋。”
越国大夫文种向勾践献策。
“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
说:吴国和越国,都听命于上天,大王您可以不用作战。
“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
申胥、华登两个人,简选训练吴国人为士卒,从来没有失败过。申胥就是伍子胥,吴王把申封给他,所以称申胥。华登,华氏,《臧哀伯谏纳郜鼎》中提到过,宋国公孙华督就是华氏之祖。他为了一个美女,诛杀了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这个华登就是宋国华氏之后。鲁昭公二十年,宋国内乱,他逃到了吴国,这一年,也是楚平王诛杀伍奢全家,伍子胥奔吴的那一年。
《左传》中对华登的记载不多,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也是被吴国所重用的人才。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如果有一个人善于射箭,那么就有一百个人向他学习。决也叫韘(shè),戴在拇指上拉弓弦用的,有商代文物流传至今。
后来它从实用性转为装饰性,满清之后也叫扳指。拾,指护臂,防止弓弦打到手臂的护具。决拾用来指代人们都学习射箭。
(图:决也叫韘(shè),戴在拇指上拉弓弦用的)
“胜未可成。”
咱们即使拼死一战也不一定能成功。文种说的还算委婉,吴国大军包围会稽山,勾践只有五千甲士防守,拿什么拼。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谋略,一定是事先认为能够成功才去施行,不是让人去白白送死。
“王不如设戎。”
设戎,您不如先做好战斗准备。然后拼命吗?当然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主义,那不是谋略。
“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
约,卑微、卑约之意,约辞就是卑微的言辞。准备好卑微的言辞去请求和谈。以此来讨好吴国人,使吴王夫差生出骄傲自大之心。
“吾以卜之于天。”
我偿以“约辞行成”这件事情来向上天占卜,因为文种开篇就说咱们两国都是“唯天所授”。
“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
不吾足,不以吾为足,足是值得的意思。如果上天抛弃吴国的话,一定认为我们不足为虑。在设戎的同时,我们以“约辞行成”这件事情占卜,如果上天授命于越,那么吴国就会接受和谈。如果上天授命于吴,那么咱们就拼命吧。文种虽然揣摩到了吴王夫差的心思,但他也没有三句话就让夫差为他花十八万的能力,毕竟他不是通人性的女讲师,心里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只能让勾践做两手准备,行成之前先设戎。夫差如果不以我们越国为虑的话。
“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
他一定会在悠然间生出称霸中原的心思。吴国早有称霸之心,一百多年前的鲁成公七年,吴国就曾经跑到山东去折腾过一次,给季文子吓够呛。季文子就是《敬姜论劳逸》中敬姜的丈夫的太爷爷。如果他想做霸主,那么对我们越国就非常有利,因为争霸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
“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
等到吴国老百姓都筋疲力尽,再赶上饥荒的话,吴国自己就灭亡了。
“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那时候,我们只要过去稳稳当当的接管吴国废墟就可以了。这就是说吴国没有天命。
勾践听着估计口水都流下来了,我这岂不是什么也不用干,吴国就自己灭亡变成我的了,原来装的孙子也能继承遗产。
【译】大夫文种献计说:“吴越谁存谁亡,只看天意如何,用不着打仗了。伍子胥和华登练出来的吴国士兵,从来没打过败仗,只要有一人精于射箭,就会有百人拉起弓弦练习。我们很难战胜他啊。凡是谋划一件事情,必须预见到成功才实行,决不可轻易拼命。君王不如保全兵力,严守阵地,用谦卑的言辞向吴国求和,让吴民高兴,让吴王的野心一天天膨胀。我们可由此占卜天意,果真天弃吴国,吴人定会答应议和,不把我国放在眼里,而放心大胆去中原争霸。等他百姓疲惫了,再遇上天灾歉收,我们稳稳当当去收拾残局,吴国就失去上天的保佑了。”
3
“越王许诺。”
于是勾践同意了文种的计划,又给了文种承诺。
“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
就命令诸稽郢到吴军中求和。这一段在《左传·吴许越成》中很简单,一句话“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而《国语》中就记录的很详尽。
“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
我们的国君让我来朝见,但我不敢公然显露礼品行荐陈之礼。《子产坏晋馆垣》中说过,朝见霸主带的礼品要经过荐陈环节,才能合法进入府库。这里说“不敢布币行礼”,有几层意思,首先是将夫差摆到了霸主的位置,我带来的礼品本来应该荐陈后再献上,不动声色的给夫差心理暗示:你是霸主,快去中原让大家都知道。其实,把越国地位摆得非常低,我国卑礼薄,不敢公然进献。第三,我是来和您说悄悄话的,最好别让他人听见。特别是伍子胥。当然,还有一个可能,这是送给您个人的礼物。
“敢私告于下执事。”
只敢私下里告诉您的手下。我的地位太低,都不能告诉您的执事,得是下执事才行。而且,告诉您的下执事,都是我高攀了。
“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
这是转述勾践的话,当年越国闯了祸,得罪了天王。吴国君主虽然僭越称王,但天王还是指周天子的。这里称夫差为天王是不是也有广侈吴之心的意思呢?
“天王亲趋玉趾。”
那时候,趾和足都是指脚,而脚指小腿。玉趾这个词,《展喜犒师》里也出现过,包括像玉步,这都是敬辞。您亲自来到我们这贫瘠之地,做什么呢?
“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
孤有两种说法,一种通辜,责备的意思。您亲自来责备勾践,之后又宽恕赦免了他。另一种是使勾践孤,抛弃勾践的意思,您从内心抛弃了勾践,但又原谅了他。二吴的注解中采用了第二种说法,但这种种说法总感觉怪怪的,勾践又不是始乱终弃的美渣男,为什么夫差要心里抛弃他,回到现实后还又原谅他呢?
然后,夫差也还没答应接受投降怎么就说“宥赦之”呢。因为夫差同意他来谈条件,就等同于要放过他了。无非就是出价高低了呗。
“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您对越国的恩德,简直就是让死人复活让白骨生肉,恩同再造。
“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
我连天灾都不敢忘记,何况是您赐予的大恩大德呢?
“今勾践申祸无良。”
申,重复、一再的意思。比如申告就是重复告诫,申命就是一再命令。这里的申祸就是一再的遭受灾祸。现在勾践我一再遭受灾祸,是为什么呢?无良,没有良心,没有德行。
“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
这是一个长反问句,草野鄙陋之人,哪里敢忘记您的大恩大德,去计较边境冲突的小恩怨,以至于再次得罪您的手下呢?连起来就是,我色践和贵国在边境发生冲突,所以反复挨打,现在我被您打服了,您大人大量给我一个求和的机会,我一定要把握住,万万不敢再得罪您了。
“勾践用帅二三之老。”
用的常见解释之一是因此。二三之老,指国家重臣。勾践因此带领国家重臣。
“亲委重罪。”
委这里不是推卸的意思,而是托、承的意思。
“顿颡(sǎng)于边。”
颡,脑门子,额头。顿颡就是磕头,而且是用力磕头。我因此率领群臣,亲自承担深重的罪责,在边境给您磕头。越国现在哪里还有边境?君臣都被围在会稽山了。
“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现在君王您不了解情况,盛怒之下聚集军队,要讨伐越国。勾践想说夫差不了解什么情况呢?你杀了人家的爹,三天两头骚扰边境,这次都摸到人家家门口了。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还有什么特殊情况吗?其实勾践想说的并不是这些。
“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chuí)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
我们越国本来就是向您进贡献礼的地方,您现在不用鞭子驱使,而辱没军队让他们使用针对敌人的命令来针对我们。大王,我不是您的敌人,而是您的奴才啊。奴才犯了错,用鞭子执行家法就行了,哪里用得着出动军队啊?我不值得您这么重视。
【译】越王同意了,派诸稽郢向吴求和,说:“敝国君主勾践,派遣小臣诸稽郢前来,不敢公然献上玉帛,在天王驾前行礼,只好冒昧的私下向天王左右的官员说:从前,越国不幸冒犯天王,天王亲自出动玉趾,本来打算灭我勾践,又宽恕了我。天王对我越国的恩德,真是让死人复活,让白骨生肌,我勾践既不敢忘记天降的灾祸,又怎敢忘记天王的厚赐呢?
如今我勾践既因无德而重遭天祸,我们这些草野的鄙贱之人,又怎敢忘记天王的大德,只因边境的小怨而耿耿于怀,以至再次得罪天王的左右呢?勾践因此率领几个老臣,亲自承担重罪,在边境上叩着响头。天王未了解下情,勃然大怒,出兵讨伐。越国本来就是向天王称臣进贡的城邑啊,天王不用鞭子驱使它,却使您尊贵的将士们受屈,来执行讨伐,更使越国不安了。4、
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晐(gāi)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盘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
“勾践请盟。”
我在这里希望和您缔结停战条约。
“一介嫡女,执箕帚以晐(gāi)姓于王宫;”
晐,备。《礼记》中说: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埽洒。所以晐姓就是把女儿纳于夫差,而且这里还把夫差摆到了天子的位置。纳可不是娶,而是将女子进献然后被接纳。娶妻纳妾,纳的那都是没有地位的。所以刚才说的纳女一节,根本就没有记录在《礼记·昏义》中,而是记录在了《曲礼》中,《曲礼》是规定琐碎小事礼仪的,纳女更在《曲礼》下篇的最后一段,可见其不受重视。
所以这一句就是:我把我的一个亲生女儿,而且是嫡出的女儿进献给您,奴才家的姑娘也不敢想爬您床上去,就让她拿着簸箕、笤帚给您当婢女就行。
一介嫡男,奉盘匜以随诸御。盘和匜是一个组合,盥洗的器具。其中匜有点像水瓢。我有一个嫡出的儿子,也送给您做为奴仆,让他捧着盘匜在您身边随侍。
(图:西周青铜龙耳匜)
对了,咱们之前聊重耳时,讲过:怀赢帮重耳洗手,重耳甩了甩手,惹得怀赢不开心,给老头吓够呛的故事。怀赢给重耳洗手也是用的匜。勾践向夫差请盟,肯定不能只送一个女儿一个儿子。
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
每年春秋两季,我越国都会向您的王府进贡,不敢懈怠。送子女只是我服了的象征,这才是实惠的。
天王岂辱裁之?
希望您屈尊裁断,是否答应我们的请求。接着又给了夫差一个明示。
亦征诸侯之礼也。
这也是天子征代诸侯的礼节。什么礼节呢?惩罚而不灭国。
以上就是诸稽郢转达勾践的话了。我们读过好多外交辞令,好像还没有这么卑微的。比如《阴饴甥对秦伯》《展喜犒师》都是弱国向强国求成之辞,你想谈咱就谈,不想谈大不了拼命。当然了,齐顷公那句“听客之所为”不算数,国君疲软了但人家下面大臣还坚挺。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没被逼到越国这般田地,和越国境遇差不多还嘴硬的,估计都已经被灭了,淹死会水的打死犟嘴的。
勾践看得开啊,好死不如赖活着,至少活着还有机会。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况且,勾践现在开的条件还是有所保留的,没太委屈自己。如果看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那才是真委屈,心理健全的人估计都受不了。
【译】因此勾践请求盟约。今送来一个嫡生的女儿,在王宫拿着簸箕扫帚;还送来一个嫡生的儿子,捧着盘子和脸盆,随同侍卫们服侍天王。春秋两季,向天王的府库进贡,决不丝毫懈怠。天王又何必御驾亲征?这本是天子向诸侯征税之礼啊!
5
下面是诸稽郢自己的话了。
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hú)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hú)之,是以无成功。”
谚语说:狐狸埋了又挖出来,因此见不到成功。搰,挖。大概是说狐狸生性多疑,它挖坑把食物埋起来后就惦记着还在不在,然后就过去挖出来确认。如此反复以致不能成功地藏好食物。后来这句话变成了狐埋狐搰这个成语。
“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
现在您既然已经扶持了越国,以明德闻名于天下。这话说的,人家刚刚同意你来谈谈条件,你倒好,直接变成人家封殖越国还以明闻天下了。天下难道就只有夫差营帐那么大吗?像不像某些和异性对视一下,就把孩子上哪所小学想好了的朋友。
“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
刈,割。刈亡,就是灭亡。您扶植了越国,又要灭亡他,您之前的努力不都变成无用功了吗?时代发展到这个阶段,大家都不引用诗经而用民谚作比了。当年在重要的外交场合中引用诗经那才是礼,别说诸侯国了,就连戎狄对诗经的引用那也是信手拈来,现在堂堂诸侯国外交大臣居然不用诗经而用谚语。是吴越之人没文化呢?还是中原礼乐崩坏影响力衰退了呢?
“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
这让四方诸侯怎么侍奉吴国呢?再一次将夫差摆到了霸主的位置上。
“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恕下臣冒昧进言,说出了心中所想。希望天王能够权衡利弊、考虑道义之后再做决断啊。
【译】谚语说:‘狐狸埋下它,狐狸又扒出来,所以劳而无功。’如今天王既已扶植了越国,您的明智已传遍天下;倘又消灭它,天王岂不也是劳而无功吗?如何使四方的诸侯信服吴国呢?因此命我下臣把话儿说清楚,请天王就利和义两方面多加权衡吧!”
6
公元前494年,一场春秋末期的惊世之战在吴越大地展开,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春秋末期最后两位雄主开始了它们的各自的人生转折之战,史称夫椒之战。
战争由越王勾践鲁莽而发起,《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国语·越语》记载了勾践继位时的心态,“先人就世,不穀即位。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吾百姓之不图,唯舟与车”,可谓单纯幼稚少年。而后在吴强越弱的携李之战,以“死士自刎”的诡计诱骗吴国成功,致使阖庐兵败病亡,可谓一鸣惊人。结果,吴兵苦练三年意欲复仇,勾践丝毫没有放在心上,意图先发制人。
本文一开始写道,“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已经是越军突袭失败败逃后困于会稽山,濒临亡国的情景:吴军压境,勾践做最后抵抗。
在空前的亡国压力下,勾践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战,一种是和。接下来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勾践听从范蠡建议,勾践甘愿作为人质为夫差当牛做马。
《史记》记载了文种亲自前往吴国游说夫差,结果被伍子胥看穿未被允许。我们知道最后,文种通过贿赂伯嚭才说服夫差。但是在这些事发生之前,实际上勾践还徘徊在“战”和“和”的矛盾中,本文的材料对于我们观察整个决策过程至关重要。
首先是军事上不敌吴军。
文种指出,“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意思是越军在军事上根本敌不过由伍子胥、华登练了三年的兵。伍子胥不言而喻,华登则是宋国悍将,在公元前522年奔吴。
其次是越国有明确的战略。
文种明确提出了灭吴的三个步骤:1、求和“广侈吴王之心”,使其欲望膨胀;2、怂恿夫差“伯诸侯之心”(即参与中原争霸),使其耗尽国力;3、“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等到吴国因战而疲以及天灾等打击下,给予最后一击。
在越国危亡之际,吴军大胜之时,越国领导集团已经以一种惊人的预见性为吴国设计了一条走向灭亡之路。历史给吴国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当然,为了实现这一战略,首先就是游说夫差答应求和。在文种之前,诸稽郢是更早被派往吴国游说的越国大夫,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知道他带去的条件,比文种带去的“勾践请为臣,妻为妾”的条件要小得多。通过本文,我们可以更清楚了解到越人一开始的游说策略,可以说是试探吴国之辞令。
诸稽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可见越国一开始就没有使用贿赂的手段。他的一番说辞为什么没有效果呢,其实仔细分析他的话就可以知道原因了。
诸稽郢用了两个“损招”。
第一招是肉麻吹捧阖庐,歪曲携李之战。诸稽郢把令吴国羞辱的携李战事当成了越国得罪阖庐招致横祸,事实是阖庐趁越丧偷袭;诸稽郢将吴国的携李之败当成了阖庐“宥赦”勾践,这显然也是歪曲;类似“亲趋玉趾”“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等用词,更是肉麻吹捧至极。阖庐战败了,怎么能被他说成阖庐对勾践的恩德到了让死人复活,让白骨生肌的地步呢?
第二招肉麻吹捧夫差,歪曲夫椒之战。在诸稽郢的话中,夫椒之战是因为“边陲之小怨”而引发的,又无限贬低勾践以及越国,“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意思是勾践为了这点矛盾,带着重臣在边境下跪磕头,“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意思是越国一直是吴国的进贡的属国,用不着天王领兵攻大,以至于吴军劳累。
因此“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晐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盘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诸稽郢最后露了底牌,把两个嫡系的王室儿女送给夫差当牛做马,以及每年春秋两次向吴国进贡。
很显然,诸稽郢极力表现出卑躬屈膝的弱国之态,极尽“语言贿赂”之能事,简直到了令人呕吐的程度。这样的外交辞令如果有说服力的话,只能说夫差、伍子胥过于弱智了。
最后,诸稽郢提出了一个论点:”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意思是“狐狸埋下一件东西,又扒出来了,这是劳而无功”,意思很明确,如果吴国灭亡越国,是劳而无功的。“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意思是吴国既然扶持越国,把越国当小弟,那么今天又灭亡越国,就是劳而无功。
显然,这段话又是歪曲的,吴国并未“封殖越国”。而且,对于任何一个意欲图霸的国家来说,灭亡他国,占领敌国土地才是最大的“劳而有功”,明明可以占领却放弃占领才是“劳而无功”。
7
综合来看,无论是从立论,还是事实来说,诸稽郢的辞令都是有明显问题。“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意思是请夫差当着四方诸侯的面,从义利两方面考虑是否灭亡越国,这样的“大义凛然”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效果了。
越人记述此事,或为自夸。但这是一个反面教材,当然也反映了越国最初的策略,为最后文种贿赂伯嚭找到突破口奠定基础。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战略最开始实践的时候可能是粗糙的,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勾践最后的成功源于不断尝试,没有放弃,以及坚持到底。#古文观止#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