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第47章|宋人及楚人平

古文观止 第47章|宋人及楚人平

主要解释《春秋》“宋人及楚人平”一句。这六字,有褒有贬。褒扬华元和子反两位大夫以诚相待主动讲和,减轻了宋楚两国的战祸。贬的是两人超越君权自作主张,背着国君讲和。此例一开,君权就危险了。文章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极大灾难,尤其是弱小诸侯国的人民更是如此。楚王围宋,即是这种情况。通篇全用对话口气,重复之中又有变化,颇为传神。文章推崇子反与华元以诚相见和在这次讲和中的作用,又发挥了《春秋》原文中批评子反,华元越权的意思,在于揭示所谓“春秋笔法”。

古文观止 第47章|宋人及楚人平
古文观止 第47章|宋人及楚人平
古文观止 第47章|宋人及楚人平
古文观止 第47章|宋人及楚人平

注释:

外平不书:指鲁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攻破郑国,郑伯求降,庄王与他讲和的事。《春秋》中没有记载。

外,鲁国之外的国家。 平,讲和。 书,记载。 大:赞扬。 平乎己:主动讲和。

庄王:即楚庄王。 司马子反:楚国大夫,掌管军政。 乘:登。 堙:小土山。 华元:宋国大夫。

易子:交换儿子。 析骸:劈开尸骨。 柑马:给马嘴衔木棍。

秣:喂。 情:说真话。 厄:困难。 矜:怜悯 。 反:同“返”,返回。 曷:为什么。

舍而止:旧注说是筑舍安营驻扎”,与当时情况不合。 平者在下:讲和的人处在下位。

译文

鲁国以外的诸侯之间讲和,《春秋》都不记载;这次楚宋两国讲和,为什么破例记载呢?这是因为赞扬这次讲和,出于两国大夫的主动。为什么要赞扬两国大夫的主动?楚庄王围攻宋国,军队只剩下七天的口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只好回去了。于是派司马子反登上土堙,窥探宋国都城的情况。宋国的华元也登上土堙,出来会见子反。子反说:“你们的情况如何?”华元说:“疲惫不堪啊!”子反说:“疲惫到什么程度?”华元说:“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子反说:“呀,很厉害啦,疲惫!我听说,被围困的军队,总是让马儿衔着木棍,不让马儿吃饱,只牵出肥马给客人看,你怎么这样对我吐露真情?”华元说:“我听说:君子看见别人困难就怜悯他们,小人看见别人危难就幸灾乐祸。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据实相告。”司马子反说:“嗯,努力防守吧!我们也只有七天的军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会撤军了。”说罢,向华元拱手告别。

司马子反回去见楚庄王。庄王说:“敌情如何?”司马子反说:“疲惫不堪啊!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庄王说:“呀,很厉害啦,疲惫!那么,我就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我已告诉对方,我军也只有七天的口粮了。”庄王大怒:“我叫你去侦察敌情,你怎么倒向对方泄露军机?”司马子反说:“小小一个宋国,尚且有不肯骗人的大臣,难道楚国就没有吗?因此我向对方说了实话。”庄王说:“嗯,那就算了吧!虽然军粮不足,我还是要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既然如此,就请君王住下好啦,我可要请求回去。”庄王说:“你丢下我回去,我和谁住在这儿呢?我也回去算了。”于是带领全军退出宋国。因此君子就赞扬两大夫主动讲和。他们都是大夫,怎么《春秋》又只称之为“人”呢?这是含有贬低他们的意味。为什么要贬低他们?因为他们私下讲和,超越了自身的权限。

《宋人及楚人平》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前面晋楚吴越等几个国家说的比较多,宋国自从宋襄公谋霸失败后基本没怎么出现。宋国是殷商后裔,周三恪之一,地位超然。所谓“先代之后,与周为客”,也正是如此,宋襄公后来才有了称霸之心,以至于僖公二十二年在泓水闹了笑话,并受了重伤。第二年五月宋襄公旧伤不愈而死,他的儿子即位是为宋成公,之后宋国境遇就和郑国差不多了,先与楚平,又背楚即晋,在大国夹缝之间艰难求生。

鲁文公七年,成公去世,他的嫡子昭公即位,这一段时间,宋国仍然是气氛组的成员,别人打架他赞助,别人会盟他参与。典籍中对宋昭公记载不多,只说他多行不义,他还有一个叫鲍的弟弟,却有贤德。

这个公子鲍长得非常英俊,《左传》中说他“美而艳”,宋襄公去世后留下一位遗孀——襄夫人,这位襄夫人大有来头,是周襄公的姐姐,而且在宋国势力不小,宋昭公即位后对她无礼,她就动用自己的力量剪除了宋昭公的党羽来警告他,可谓杀伐果断女中豪杰。这位襄夫人论辈分是公子鲍的奶奶,论年纪应该也不小了,但公子鲍的美貌让这位寡居近二十年的老太太心中泛起了少女的涟漪。唉,这该死的爱情。

于是她就想和公子鲍私通,但被拒绝了,这位老英雄没有死缠烂打,她怎么做的呢?公子鲍礼贤下士、乐善好施,老太太就默默支持他的慈善事业,于是国内大批人都依附了公子鲍和老太太。鲁文公十六年,老太太毅然发动政变杀死宋昭公拥立公子鲍为宋文公。你看吧,爱一个人并不一定要睡他,也可以送他一片大大的江山。

这篇文章就是这位美艳的宋文公在位时发生的事情。

《宋人及楚人平》,平就是和谈,宋国人和楚国人发生了战争,要和谈。春秋中的记载是: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1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yīn)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

孔子在编订《春秋》时,不记录鲁国以外国家和谈的事情,为什么单单记录了这一件呢?

“大其平乎己也。”

大,以之为大,赞扬的意思。是为了赞扬这次和谈是两国大夫自己促成的。

“何大其平乎己?”

为什么要赞扬大夫们自己促成和谈的行为呢?

“庄王围宋。”

楚庄王包围了宋国国都,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

这就要说一说郑昭宋聋的典故了,前一年,也就是鲁宣公十四年,楚庄王分别派申舟和公子冯出使齐国和晋国,申舟去齐国要途经宋国,公子冯到晋国要途经郑国,楚庄王让他们不要借道,直接通过。这是不合外交礼仪的,但当时郑国宋国均在大国之间摇摆,楚庄王大概也想借此试探一下两国。申舟就说:郑昭宋聋,郑国能看清形势,宋国则昏聩不明,公子冯途经郑国肯定没事儿,但我途经宋国的话一定会被宋国人所杀。楚庄王说:你去吧,如果宋国人杀了你,我就讨伐他们。

结果,申舟果然被宋国大夫华元所杀,华元就是华督的孙子。楚庄王听说后大怒,投袂而起,屦及于宫,秋九月发兵伐宋。宋国向晋国求援,晋国鞭长莫及不肯发兵,却欺骗宋人说晋国军队已经在路上了,你们要坚持住。这一坚持就到了宣公十五年夏五月了。

“军有七日之粮尔!”

楚国军队中只剩下七天的粮草了!

“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粮草用尽还不能取胜的话,就只能退兵回国。

“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

子反就是当年想娶夏姬的那位,堙是土山,春秋时还没有什么有效的攻城器械,一般是在城外推土成山,堆的比城墙还高以此观察城中情况。同样,城内的人也堆一座土山,以此观察城外敌营的动态。于是楚庄王让司马子反登上城外的土山窥视宋城,恰好宋国大夫华元也登上土山,于是出来见子反。

“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

子反问:你们城内怎么样了?国是都城的意思。

“华元曰:“惫矣!””

华元回答说:很疲惫了!

“曰:“何如?””

子反问:疲惫到什么程度了?

“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华元回答说:饿到吃孩子,自己的孩子下不了手,就交换着吃。这是历史中最让人恐惧的一句话,每每读到后背发冷。也没有柴火了,就折断骨头来烧火。

两军交战,不会把自己的信息,特别是困难告诉敌人的,甚至自己人都要瞒着。《三国演义》中曹操诈许攸一节就非常经典。

子反也很好奇,华元为什么和他说实话呢?“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

嘻是叹息,不是笑嘻嘻。子反长叹一声说:唉!这确实是疲敝到了极点了。

“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柑马而秣,让马叼着一根棍子,把马嘴绑住来喂食,马槽里有粮食,看起来也在喂马,但马吃不着。然后把长得肥壮的马拉出来让人看,这是让人以为还有存粮,是疑兵之计。

虽然如此,我听说被围城的人都应该柑马而秣,然后把肥壮的马拉出来让敌人看,为什么您偏偏将实情告诉我呢?

“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华元回答说:我听说君子看到别人罹患灾难就心生怜悯,小人看到别人遭遇不幸就幸灾乐祸。我看您是君子,所以把事情告诉您。

“话说的很坦荡,看您是君子,这件事情和您说说也无妨。”

“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

子反回答说:我知道了,你们努力吧!努力什么呢?守城,为什么?

“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因为我们军中也只有七天的粮草,如果吃完还不能取胜,将撤军回国。

“揖而去之。”

之后两人,相互施礼分别。

【译】鲁国以外的诸侯之间讲和,《春秋》都不记载;这次楚宋两国讲和,为什么破例记载呢?这是因为赞扬这次讲和,出于两国大夫的主动。为什么要赞扬两国大夫的主动?楚庄王围攻宋国,军队只剩下七天的口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只好回去了。于是派司马子反登上土堙,窥探宋国都城的情况。宋国的华元也登上土堙,出来会见子反。子反说:“你们的情况如何?”华元说:“疲惫不堪啊!”子反说:“疲惫到什么程度?”华元说:“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

子反说:“呀,很厉害啦,疲惫!我听说,被围困的军队,总是让马儿衔着木棍,不让马儿吃饱,只牵出肥马给客人看,你怎么这样对我吐露真情?”华元说:“我听说:君子看见别人困难就怜悯他们,小人看见别人危难就幸灾乐祸。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据实相告。”司马子反说:“嗯,努力防守吧!我们也只有七天的军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会撤军了。”说罢,向华元拱手告别。

2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反于庄王。”

子反回到军营见到楚庄王。接下来的对话和华元子反的对话如出一辙。

“庄王曰:“何如?””

楚庄王说:“敌情如何?”

“司马子反曰:“惫矣!””

司马子反说:疲惫不堪啊!

曰:“何如?”

庄王说:疲惫到什么程度了?

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子反回答说: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

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楚庄王也叹了一口气,宋国确实是疲敝不堪了。但,即使这样,我也要攻破这座城池,然后再回国。

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

司马子反说:不行啊。臣已经告诉华元我军只有七日粮草的事情了。

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

楚庄王很生气,说:我让你去打探情况,你为什么把我军机密告诉敌人呢?

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

司马子反说:区区宋国都有这种诚实的人,我们楚国难道就没有吗?因此我和他也说了实话。

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

舍,建造房舍,这里是做出打持久战的姿态。楚庄王说:好吧,我要在这里盖房子驻扎下来。即使如此,我也要攻下这座城池,然后才回去。

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

子反说:既然如此那请君上您呆在这里吧,请让我回国。

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

楚庄王说:你离开我回国,我和谁一起留在这里呢?我也和你一起回去吧。

引师而去之。

带着军队回去了。

这一段故事的描述还算精彩,但多有不合理之处。比如子反登堙,华元是怎么出的城呢?楚庄王自己不会带兵吗?一个司马回去就打不了仗了吗?

《左传》中记载,楚军围宋但久攻不下,于是将要撤军,这里没说粮草不足的事情,申舟的儿子跪在楚庄王马前说:大王说过给我爹报仇的,现在怎么能食言呢?楚庄王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件事情的起因本来就是你答应了给申舟报仇,申舟才明知必死而往之的。楚庄王的司机说:我们在这里盖房子,让流民来耕田,做出打持久战的假象。让宋国害怕,那就好办了。楚庄王就让人盖房子。这比《公羊传》中楚庄王无理取闹般的要盖房子,来的合理对吧。

宋国人一看这架势果然害怕了,于是“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而爨(cuàn)。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这里华元扮演了一个刺客的形象,他半夜偷偷出城,潜入楚军,摸到了子反的床上,也有可能本来想摸到楚庄王床上的,但楚庄王营帐安保非常好进不去,退而求其次才到了子反这里。把子反叫起来说:我们国君让我把我们的困境告诉你,我们已经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了。爨本意是锅,这里是烧火做饭的意思。爨也是个姓氏,比较少见。

我们已经这样了,但城下之盟就相当于我们国家灭亡了,这我们不能答应。你们撤军三十里,我们可以接受所有的条件。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子反害怕了,华元这次可以摸到床上,下次也可以。这次是求盟,下次就不一定干什么了。于是答应了华元的请求,第二天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楚庄王。楚庄王借坡下驴,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大家不要相互欺骗。是不是《左传》中的记载更符合逻辑呢?因为《公羊传》本身是解经,就是先有了解读,再把经文往上靠,这种牵强附会的东西在书里很多,无非都是冲着仁义礼智信等等来的。本意不能说不好,但这样搞确实有点招嫌。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因此君子称赞他们自己促成和谈。

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

华元和子反都是大夫,为什么《春秋》中记录为“人”呢?是为了贬低他们。

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为什么贬低他们?因为促成和谈的人都居于下位,不是国君。

【译】司马子反回去见楚庄王。庄王说:“敌情如何?”司马子反说:“疲惫不堪啊!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庄王说:“呀,很厉害啦,疲惫!那么,我就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我已告诉对方,我军也只有七天的口粮了。”庄王大怒:“我叫你去侦察敌情,你怎么倒向对方泄露军机?”司马子反说:“小小一个宋国,尚且有不肯骗人的大臣,难道楚国就没有吗?因此我向对方说了实话。”庄王说:“嗯,那就算了吧!虽然军粮不足,我还是要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既然如此,就请君王住下好啦,我可要请求回去。”庄王说:“你丢下我回去,我和谁住在这儿呢?我也回去算了。”于是带领全军退出宋国。因此君子就赞扬两大夫主动讲和。他们都是大夫,怎么《春秋》又只称之为“人”呢?这是含有贬低他们的意味。为什么要贬低他们?因为他们私下讲和,超越了自身的权限。

3

孟子有云,春秋无义战。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弱国,小国寡民,列强环伺,在夹缝中求生存,倘若内无法家拂士,覆亡只在旦夕间。幸运的是,宋国有华元这样一位关键时刻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优秀人才。

本期故事的起因与一次楚国的外事活动有关。《左传宣公十四年》载,公元前595年,不怀好意的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但命令申舟不能向宋国借路,而是大摇大摆地走过即可。同时,又派公子冯出使郑国,也不让他向郑国借道。

临行之前,心知肚明的申舟对自己的命运作出了准确的预言“必死无疑”。楚庄王说:“没事,你死了,我给你报仇。”

果然,申舟一到宋国,就被人拦下。华元说,这家伙经过我们国土,却连招呼都不打,明摆着是小瞧我们。反正横竖楚国也会派兵侵略,干脆拼了。于是命人杀了申舟。

消息传到楚国,激动之下的楚庄王再也不“装”了。他一甩衣袖站起身来就向外跑,侍从追到寝宫甬道上才让他穿上鞋子,追到寝宫门外才让他佩带上剑,追到闹市上才让他坐上了车子。

当年秋九月,楚王兵围宋国。

面对气势汹汹志在必得的强敌,宋国军队在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在国君和华元的正确领导下,倾全力以求生,数次打败来犯之敌,牢牢守住了都城。

双方僵持到第二年(公元前594年)夏五月,天气越来越热,楚庄王见久攻不下,萌生退意。申舟的儿子不干了,说当时我老爸明知道一去不返,尚不敢违抗您命令,您现在却要说话不算话了。楚王无奈,接受了臣子的建议,在宋国都城外盖房子、种庄稼,做出要打持久战的架势,胁迫宋国投降。

此招果然厉害,宋国人心浮动。关键时刻,华元挺身而出,化身“特种兵”,在一个夜晚悄悄潜入楚军主帅子反的寝帐,并登上他的睡榻,叫醒了他。子反一睁眼,差点吓个半死,华元却一脸诚恳地说:“您不用害怕,要杀您我早动手了。我这次来,是国君让我告诉您,我们宋国已经弹尽粮绝,开始易子而食,把骨头当柴烧了。但即使这样,要想让我们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我们死也不会答应的。但是你们要能兵退三十里,凡事好商量”。

子反看着赖在身边不走的华元,连忙点头。私下和华元订了退兵三十里的盟约,随后告诉了楚庄王。此举正中庄王下怀,于是楚宋两国签订和平条约,而且附带一条,华元同志到楚国当人质。盟约上写道:“我不欺骗你,你也不用防着我(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这就是今天要讲的成语“尔虞我诈”的由来。

4

孔子记“宋人及楚人平”,虽举重若轻,但细究之后,“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累累白骨,战争之罪大恶极无言以对。所幸被子反与华元的“君子之交”化解,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份量极大,也发人深省,值得推而广之,后世人借鉴。“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除此之外,公羊高还评论称,“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与《谷梁传》对“人”诠释不同,公羊高认为《春秋》称“宋人”及“楚人”,是暗含贬义的,批评子反与华元作为臣子却跳过君王代表两国暗地媾和,超越了自己的权限,不尊重君权。与《春秋》尊王的思想暗合。简单一句话,在公羊高的诠释下,褒贬兼而有之,不得不令人感叹《春秋》的微言大义。此后“公羊学”关于这句话的的诠释,脱离不开公羊高论点所定的框架。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总部
上一篇 2023年4月22日 下午9:56
下一篇 2023年4月23日 下午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