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尽管曾子对孔子之道的理解在孔门之中达到上乘,但也犯了僵化的错误。好在没有固步自封,热心于求证,终究解答了这一难点,纠正了错误。这一篇文字可以作为《论语》编纂史的一个有趣又值得深思的插曲,也真实呈现了历史谬误的产生细节,让人明白圣人之言,是不极端的,是爱人而不是“吃人”的。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弟子有若
(2)问,当作“闻”(依《经典释文》) 丧:当官然后失去官职
(3)参:曾子,名参,字子舆
(4)然:确实,这样
(5)有为言之:有所指而言,即“有所为言”
(6)斯:这
(7)甚:很(“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是倒装强调)
(8)桓司马:宋人,名魋tui(二声)
(9)椁:读音为guo(三声),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10)靡:浪费,奢侈
(11)愈:较好,胜过
(12)南宫敬叔:鲁孟僖子之子仲孙阅,曾失位离开鲁国,返时载宝物朝见鲁君
(13)反:同“返”
(14)货:贿赂
(15)制:立规定,定制度
(16)之:到……去
(17)申:申明
译文
有子问曾子道:“在先生(孔子)那里听说过失去官职方面的事情吗?”(曾子)说:“听他说的是:‘希望丢官后赶快贫穷,希望死后赶快腐烂’。”有子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的确是)从先生(孔子)那听来的。”有子又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是和子游一起听见这话的。”有子说:“的确(说过)。但先生这样说肯定是有原因的。” 曾子将这话告诉子游。子游说:“有子说话很象先生啊!那时先生住在宋国,看见桓司马给自己做石椁,三年还没完成。先生说:‘像这样奢靡,(人)不如死了赶快腐烂掉越快越好啊。’希望(人)死了赶快腐烂,是针对桓司马而说的。 南宫敬叔(他原来失去官职,离开了鲁国)回国,必定带上宝物朝见国王。先生说:‘像这样对待钱财(行贿),丢掉官职(以后)不如赶紧贫穷越快越好啊。’希望丢掉官职以后迅速贫穷,是针对敬叔说的啊。” 曾子将子游的话告诉有子。有子说:“是啊。我就说了不是先生的话吗。”曾子说:“您怎么知道的呢?”有子说:“先生给中都制定的礼法中有:棺材(板)四寸,椁(板)五寸。依据这知道(先生)不希望(人死后)迅速腐烂啊。从前先生失去鲁国司寇的官职时,打算前往楚国,就先让子夏去(打听),又让冉有去申明(自己的想法)。依据这知道(先生)不希望(失去官职后)迅速贫穷。”
《有子之言似夫子》礼记·檀弓上
这一篇是孔子的学生们讨论老师的一句话,涉及三个人,曾子、有子和子游。有子,名若,《孟子》评价他说“有子之言似夫子”,说他的思想和孔子相近。《史记》则说“有若状似孔子”,长得像孔子,还像模像样的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孔子死后,学生们很思念他,就让长得像老师的有子做孔子的替代品。大家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有子,寻找一点心理慰藉。结果有弟子问有子问题,有子回答都不对,大家就把他从老师的座位上赶下来了。子游,也是孔子重要的门徒,所谓孔门十哲之一。后世搞出来的这些花里胡哨的门徒实在是不太好评价,反正孔子也挺喜欢他,好像上海奉贤这个贤字就是指的他。
1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
问通闻。丧,指丧失官位。有子问曾子说:你听夫子说过关于丧失官位的事情吗?
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
曾子说:听说过,夫子说:失业了就快点变穷,死了就快点腐烂。话说得好像有点极端了。
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有子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咱们老师是真君子,不可能这么说。
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
曾子说:我确实听夫子这么说的。
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有子说:这不是君子说出来的话,肯定不是老师说的。
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
曾子说:子游当时也在,他也听见了,他可以作证。
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有子说:这样啊。但老师说这些话的时候一定针对特定情况的。有子游作证,曾子说的应该是真的,但曾子肯定没好好听课,就听见结论了,没听孔子分析的案例。
【译】有子问曾子道:“在先生(孔子)那里听说过失去官职方面的事情吗?”(曾子)说:“听他说的是:‘希望丢官后赶快贫穷,希望死后赶快腐烂’。”有子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的确是)从先生(孔子)那听来的。”有子又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是和子游一起听见这话的。”有子说:“的确(说过)。但先生这样说肯定是有原因的。”
2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
曾子听了有点疑惑,是这样的吗?就求找子游作证,把有子的话告诉了他。
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
甚哉是语气语。子游说:啊,有子这话说的颇有先生之风!
之后子游开始向曾子讲解老师当时分析的案例。
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当年老师在宋国居住,看到桓司马为自己定制石椁。椁,是棺材外面的一层保护壳。做了三年没干完。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老师就说:如此奢靡,死了不如赶快腐朽来的好。
‘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
这句话是针对桓司马做石椁这件事说的。
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
南宫敬叔是鲁国人,失业离开鲁国后又回来。每次朝拜国君,车子里都载着宝物,这是给领导送礼,行贿。
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
老师说:像这样行贿,失业后不如赶紧变穷来的好。
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这句话是针对南宫敬叔行贿这件事说的。
这就看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距了,老师讲案例的时候走神了。回过神来老师已经说到“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结论了。
【译】曾子将这话告诉子游。子游说:“有子说话很象先生啊!那时先生住在宋国,看见桓司马给自己做石椁,三年还没完成。先生说:‘像这样奢靡,(人)不如死了赶快腐烂掉越快越好啊。’希望(人)死了赶快腐烂,是针对桓司马而说的。南宫敬叔(他原来失去官职,离开了鲁国)回国,必定带上宝物朝见国王。先生说:‘像这样对待钱财(行贿),丢掉官职(以后)不如赶紧贫穷越快越好啊。’希望丢掉官职以后迅速贫穷,是针对敬叔说的啊。”
3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
曾子很老实,他把子游的话又转告给了有子。
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
有子说:我就说嘛,老师肯定不是这么说的。
曾子曰:“子何以知之?”
曾子还很奇怪:你怎么知道的呢?有子就给他解释。
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
有子说:老师管理中都时制定的规则,人去世后,用四寸厚的棺,五寸厚的椁。
以斯知不欲速朽也。
因此我知道老师不希望去世之人快腐朽的。
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
当年老师失去鲁国司寇的职务要去楚国去。去应聘公务员。
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
让子夏先去做准备,又派冉有去了解情况。
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因此知道老师是不想马上变穷的。【译】曾子将子游的话告诉有子。有子说:“是啊。我就说了不是先生的话吗。”曾子说:“您怎么知道的呢?”有子说:“先生给中都制定的礼法中有:棺材(板)四寸,椁(板)五寸。依据这知道(先生)不希望(人死后)迅速腐烂啊。从前先生失去鲁国司寇的官职时,打算前往楚国,就先让子夏去(打听),又让冉有去申明(自己的想法)。依据这知道(先生)不希望(失去官职后)迅速贫穷。”
4
这一篇也很有意思,首先诠释了“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意思,同时以三个弟子讨论问题的方式,精确展现了他们的特点。曾子是个老实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去探究老师做出结论的前提。子游学习很好,能够很好地理解老师传授的东西。有子则能够深入理解老师的思想,做到举一反三,甚至“言似夫子”。
文章到此结束,但我们可以继续引申出一个问题,本文中对三个人是有那么一点点优劣对比的。但我们来看三个人的成就,曾子被尊为“宗圣”,成了孔门四圣之一,配享孔庙。子游被列入孔门十哲,孔子十大门徒之一。有子则排名更靠后一点,七十二贤。
这是不是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呢?#古文观止#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