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威后是赵惠文王之妻、赵孝成王之母。公元前266年,惠文王卒,孝成王立,其年幼,故赵威后执政。赵威后清正廉明、洞悉政治民情、明察愚贤是非,是一位优秀的女政治家。这篇文章就是记叙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者的一次谈话,通过双方的问答,委婉地批评了齐国政治失当,赞扬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齐策
1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这时的齐王就是田齐的亡国之君田建,这是个非常天真的人,一开始以为秦国真的会和他和平共处,对强秦不做任何防备。等到秦国兵临城下时又以为投降就能混个安乐公,结果被秦始皇饿死在松柏之间。世界上压根没有两强的格局,投降派也绝对没有什么好下场。因为他是亡国之君,也没混上谥号,所以史称齐王建或齐废王。
问,慰问。因为赵太后丈夫刚刚去世。此时刚即位不久的齐王建派使者带书信去慰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发,打开。慰问信还没打开,赵威后先问了使者三个问题:贵国今年年岁收成不错吧?老百姓日子还过得去吧?齐王身体也还好吧?
使者不说。
使者不高兴了,为什么呢?
曰:臣奉使使威后。
两个使不同,第一个使是命令、差遣;第二个是出使、访问。臣奉国君命令出使赵国,访问威后您。
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现在您不先问我们国君,而先问年成和百姓, 岂不是让卑贱者居于前而尊贵者居于后了吗?使者很傲慢,认为君贵民贱。从他的态度也大概可以了解整个齐国上层的思想认知了。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hú)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故通胡,表疑问。赵威后说:你说的不对,如果年岁不好,百姓怎么生存呢?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呢?怎么能舍弃根本反而先问枝节的问题呢?
这就是民本思想,民以食为天,君以民为本。《季梁谏追楚师》中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就可以认为是民本思想的萌芽了。到作为大国统治者的赵威后,清醒的认知到民贵君轻而说出“苟无民何以有君”时,已经过去了整整四百四十年,思想都是有演进发展过程的,不可能凭空生发。
齐国使者说了一句话,赵威后马上甩了三个反问打到他的脸上,犀利直接的御姐气场全开,但这还没完。
【译】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2
乃进而问之。
于是进一步询问使者。
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
处士,女未嫁,士未仕称为处。处士便是没有做官的士,尤指有才能而不出仕之人,这一点和隐士类似。但真隐士是发自内心的,主动不去做官,处士则不一定是主动的。你们齐国有一个叫钟离子的处士,他还好吗?复姓钟离,这也是宋国子姓的旁支。为什么问他呢?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sì),无粮者亦食(sì);有衣者亦衣(yì),无衣者亦衣(yì)。
食(sì),喂养。衣(yì),动词,给衣服穿。钟离子这个人,给有粮食的人食物吃,也给没有粮食的人食物吃;给有衣服的人衣服穿,也给没衣服的人衣服穿。看来这个钟离子是个家境不错的慈善家,喜欢接贫济困。
是助王养其民也。
这样的行为是帮助君主抚养百姓。
何以至今不业也?
业,成就功业,引申为出仕为官。这样的人,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让他做官呢?接着又问了一个人。
叶(shè)阳子无恙乎?
叶做姓或地名时,读shè。比如叶(shè)公好友,叶(shè)县,不过这个音也被yè合并了。叶阳子还好吗?
是其为人,哀鳏(guān)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困穷不足的就是穷人,振通赈。这个人啊怜悯鳏寡之人,体恤孤独之人,赈济穷困之人,补给不足之人。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这种人是帮助君主抚育百姓,这样的人为什么还不让他做官呢?叶阳子也是个家境不错、心怀慈悲的处士。
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
前面两个处士,这位是处女了。北宫氏有个姑娘叫婴儿子,她还好吗?
彻其环瑱(tiàn),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彻通撤。环,一般指耳环、手镯这类环形佩饰。瑱是一种耳饰,男女都有佩戴,男人的一般在冠紞上,女人的一般挂在簪子上,垂下来,悬在耳边。北宫婴儿子这个姑娘摘下首饰,到老不出嫁,以此来奉养老人。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
这是引导人民尽孝啊。
胡为至今不朝也?
为什么齐王不召见她呢?接受召见可不只是荣誉,他是有隐含利益的,古代女性必须有封号才能上朝,有了封号就成了咱们所说的命妇了,这也就有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和一定的政府待遇。
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这两位处士不能做官,这位姑娘不被召见,齐王怎么能够治理国家,抚育万民呢?齐王不仅意识不到人民的力量,还缺少识人用人之明,对国家稳定有利的人不能褒奖,这样如何能维持统治呢?这一句可以看出赵威后的思想动因,还是希望通过对人民的怀柔和引导来巩固封建统治的。接着赵威后又举了一个例子。
於(wū)陵子仲尚存乎?
於(wū)陵是个地名,子仲是个人名,这个人还活着吗?前面问三个人都是“他还好吗?”怎么到了这里变成了一副嫌弃的样子?“他还活着吗?”
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这个人啊,上不向君王称臣,下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族,也不愿同诸侯交往。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这是引导百姓做无用之人,为什么现在还不杀了他呢?
前面那个总结做的有点早,“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一人不杀,何以王齐国,子万民”。是赵姐姐总结完感觉不尽兴又做了补充,还是她缺少一点逻辑思维,亦或是记录者的笔误都不得而知了。
【译】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女子婴儿子平安无事吗?
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上朝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於陵的那个子仲还在吗?这个人做人呀,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
3
一开始三个正面例子还在情理之中,但最后这个反例有点没道理了,不臣于王,隐而不仕而已。不治其家,小家庭过日子,好像和政府也没什么关系。不交诸侯,是不给自己国家添乱,这不挺好的吗?而且这位子仲有率民的能力,他什么也不干,还能成为百姓的表率,肯定在德行上有可取之处,现在就因为他的无为就要杀人家。这有点像前段时间专家说的“恶意不买房”,有大额存款但名下没有房产就要约谈你,这事就略显荒唐了。
三国皇甫谧的《高士传》中记载了於(wū)陵子仲的故事,说他也是逃到齐国的陈国公室,所以也称陈子仲或田子仲,他品行高洁,不愿为官,跑到於(wū)陵隐居,后人称其为廉士。陶渊明更有诗曰:“至矣於(wū)陵,养气浩然”,所以陈子仲是个非常正面的人物。而赵威后的历史形象也很好,编纂《古文观止》的二吴就说赵威后提到的於(wū)陵子仲不是陈子仲,年代对不上,只是恰巧重名,又都住在於(wū)陵罢了。总之,无论於(wū)陵子仲是不是陈子仲,该不该杀,赵家姐姐对人民的认知在那个时代还是相当进步的。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