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第77章|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古文观止 第77章|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维高祖元功,辅臣股肱,剖符而爵,泽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杀身陨国。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意思是说:高祖创业时,有许多开国元勋辅佐,他们好比一个人的左右臂膀和两只大腿。汉朝和他们剖分符节,封赐爵位,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受到阴袭,传世一久,分不出昭穆,忘其亲疏远近,也有的竟至身遭杀戮或废为庶民而国祚绝灭。因此编制《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列于《史记》卷十八。

古文观止 第77章|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古文观止 第77章|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古文观止 第77章|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古文观止 第77章|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译文】
正义高祖刚刚平定天下,表明有功劳的臣子会封侯,像萧何,曹参等等。太史公说,古时人臣的功绩有五等:依靠仁德安定国家的称“勋”;依靠出谋划策的称“劳”;借助武力的称“功”;明确功劳等级的称“伐”;凭借资历长短的称“阅”。我朝的封爵誓词上讲:“即使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你们的封国也会永远安宁,还要把对你们的恩泽延及给后代。”朝廷最初不是不想稳固这些功臣们的根本,但那些枝枝叶叶却渐渐的衰微了。我读了有关高祖给功臣们的封侯的史料,考察了功臣侯们初次受封及他们后嗣失掉侯位的因由,认为,这真是和我所听到的传闻不一样!《尚书》说:“各个邦国都应协调和睦”,直到夏、商时代,有的邦国竟经历了几千年。周朝分封了八百个诸侯,经幽王、厉王之后,在《春秋》的记载上还能见的到。《尚书》上记载了唐尧、虞舜时的侯伯,经历夏、商、周三代的千余年,仍然保全着自己的地位而屏卫着天子。这难道还不是因为他们深信仁义,遵奉君主的法令吗?汉朝兴起了,受到分封的功臣一百多人。当时天下刚刚安定,以前那些大城名都的人口离散逃亡,可以统计的户口不过原来的十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户不过万户,小的只有五六百户。以后几代,民众们都回归故乡了,户口才日益繁衍起来。萧何,曹参,周勃,灌婴这些人的后裔有的封户达到了四万,小侯的封户也增加了一倍,财产也象这样不断积累,他们确实富裕厚足了。于是,这些人的子孙骄傲自满了,忘记了自己祖先创业的艰难,干起了荒淫邪恶的勾当。从开始受封到太初时只有百余年的时间,而原来的侯爵保持至今的只剩下五家,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丧命亡国,一下子就全完了。这由国家法网渐渐严密的缘故,然而他们自己也没有小心翼翼地对待当世的禁令啊!生活在今世,记住古代的道理是要把它当作镜子来对照自己,可不一定今天就与古代完全一样。帝王们完全可以制定不同的利益而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主要还是以成就功业为原则,岂能完全一样?观察功臣侯门为什么受到尊荣恩宠和为什么受到废黜羞辱,也是当今政治得失的经验教训,何必非得古代的传闻!在此,我考察了功臣侯们的始末,把关于他们的文献改列成下表,其中有有些没能完全弄清本末之处。不过,以后如果有人想继续推究和说明其中的道理,这个表还是可以参阅的。

【注释】

①年表:按年编排记述史事或人物事迹的表。

②宗庙:古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封建帝王将天下据为一家所有世代相传,故常以宗庙作为王室、国家的代称

③社: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土神。稷: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谷神。“社”“稷”连言,则用以代指国家。

④等:等级。这里泛指各种带有等级的国家制度。

⑤封爵之誓:汉高祖封侯时有约誓,欲使功臣所得爵位世代相传。誓词以丹色刻写在铁券上,即所谓“丹书铁券”。

⑥河:黄河。带:衣带。⑦厉:同“砺”,磨刀石。

⑧爰(yuán):于是。苗裔:后代子孙。

⑨根本:指汉高祖时期始受封的功臣。

⑩枝叶:指功臣侯者的后裔。陵夷:衰颓,衰落。

⑪余:我。读高祖侯功臣:阅读高祖对功臣进行封爵的记载。这种记载,即是当时的侯籍。

⑫异哉所闻:此谓异于下文提到的《尚书》《春秋》记载的情况,并不是异于“使河如带,泰山若厉”云云之意。

⑬书:即《尚书》。协和万国:语出《尚书·尧典》。⑭幽:周幽王。厉:周厉王。

⑮唐虞:即陶唐氏和有虞氏。⑯蕃卫:捍卫。蕃,通“藩”,屏障的意思。

⑰“功臣”句:据表间所列,高祖功臣侯者一百三十七人,另有王子四人,外戚二人,共一百四十三人。实际上,高祖功臣受封为侯的,此表尚有漏载者。

⑱十二三:十分之二三。⑲萧、曹、绛、灌:指汉相国萧何、曹参、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

⑳太初:汉武帝年号,共四年。

㉑见:同“现”。见侯五:指平阳侯曹宗、曲周侯郦终根、埤山侯仁、戴侯秘蒙、谷陵侯冯偃。㉒耗:意为无,尽。

㉓罔:同“网”,法网。少:稍微。㉔兢兢:小心戒慎的样子。

㉕镜:借鉴。㉖统纪:纲纪。㉗绲(hùn):同“混”,混同。

㉘阕(quē):同“缺”,缺少。

古文观止第五卷第4篇《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史记· 司马迁

这一章表是记录汉朝立国功臣及其家族沉浮的,太史公在表序中将他们和古代功臣进行对比,希望以此说明功臣侯者家族兴废的规律。

1.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这一句列举了人臣五等功绩,以崇高的德行建立宗庙,开创社稷的称之为勋;依靠言语谋划的称之为劳;凭借武力军功的称之为功;明确等级的称之为伐;凭借资历的称之为阅。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封爵授勋的誓词是这样说的:即使黄河枯竭变得像衣带一样细,泰山销毁变得像磨刀石一样小,功臣们的封国也永将享安宁,福泽延及子孙后世。厉通砺,磨刀石。这一句有点像“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意思。这说明什么呢?

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分封在刚开始的时候并非不想让各封国根基永固,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后世子孙们难免逐渐衰微没落。枝叶是从根本而来,指代功勋的后人们。稍,逐渐。

刘邦封赏功臣时,将誓言刻在铁板上,再用朱砂涂色,称之为“丹书铁券”。将其剖开,功臣持一半,皇家持一半作为封赏的凭证。有点像战国时的虎符和铜节。后来丹书铁券的制度一直延续到后世,《水浒传》里柴进就有当年宋太祖赐的丹书铁券,明朝老朱家也搞过免死铁券的批发业务。但是铁券真铁吗?

【译】太史公说,古时人臣的功勋分为五品:依靠仁德安定国家的称“勋”;依靠出谋划策的称“劳”;借助武力的称“功”;明确功劳等级的称“伐”;凭借资历长短的称“阅”。我朝的封爵誓词上讲:“即使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消磨的像磨刀石一样小,你们的封国也会永远安宁,让对你们的恩泽延及后代。”朝廷最初不是不想稳固这些功臣们的根本,但他们的后代却渐渐地衰微了。

2.

余读高祖侯功臣。

我阅览高祖时封赏功臣的史料。侯,这里是动词,封侯。

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

考察他们分封之初的情况和他们后来失去封国爵位的原因。

曰:异哉所闻!

发现史料中的记载和传闻大相径庭。传闻中是怎么说的呢?

《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

《尚书》中说:各诸侯国和谐相处,一直延续到夏、商。有的甚至能够享国数千年。协和万国出自《尚书·尧典》,所以这一句说的是尧时的诸侯国。本来是协和万邦,但为了忌高祖讳,把邦改成国。迁,变更的意思,时过境迁,也有延续的意思。

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

周朝建国时分封八百诸侯,经历周幽王、周厉王两代混乱时局后,在《春秋》中还能见到他们的记载。

《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

《尚书》中记载唐尧、虞舜时分封的诸侯,经历夏商周三代,仍然能够保全国祚,充当天子屏障。

以上是太史公所闻。上古功臣侯者虽然不能“国以永宁”,但能延续千年,也算是“爰及苗裔”了。其中的原因,太史公推测。

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

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坚守仁义,奉君守法的缘故吗?

以上这一段颇有国语之风,下面太史公开始说他在开国史料中看到的,关于高祖时受封的功臣侯者们的事迹。

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

汉朝兴起,受封功臣有一百多人。这里特指封侯的功臣,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载的大小列侯就有一百四十三名。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当时天下刚刚稳定,原来的大城市人口流离,存留下来的人口仅余原来的十之二三。

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因此大侯的封邑不超过万户,小侯的封邑只有五六百户。万户侯已经是王以下最大的爵位了。那王爵呢?汉初异姓王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

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

之后经过几代的时间。百姓都回到故乡,人口繁息,诸侯封邑内的户口逐渐增加。

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萧何、曹参、周勃、灌婴这些第一梯队的侯爵,封邑内人口多达四万户。其他小侯爵,人口也都翻倍了,其财富也跟着增长。萧何是酂(cuó)侯,一开始八千户。曹参是平阳侯,一万零六百户。绛侯周勃,八千一百户。颖阴侯灌婴,五千户。少则翻了四倍,多则翻了八倍。暴增的权力和财富带来的是什么呢?

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

子孙后代骄奢淫逸,忘记了先人创业的艰辛,开始放纵淫邪。

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

到了太初年间,一百年内,现存的侯爵只剩五个。其他的全部因为触犯国法而身死国灭。其实也不尽然,表中列侯一百四十三,因为无后代除国的还有二十一位,比例也很大。注意,曹参家族在侯五之列,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曹操亦自称曹参之后。曹参世系至曹魏灭亡才绝。

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罔通网,法网的意思。少通稍,稍微。这里太史公分析了当代侯爵家族衰败的表层原因。两个方面,首先是来自皇室的原因,法律对功臣家族比前朝稍微严苛了一些。第二是自身的原因,他们都不能小心谨慎的遵守当世的法律。古代和当代功臣家族的传承做对比,前者延续千年,后者不过三代,分析其原因,前者谨守仁义,奉君守法,后者恃功而骄,坐法犯禁。

那新的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古代功臣家族能够千年不忘初心,而当代功勋,仅仅两三代人就腐化堕落了呢?这又涉及到敏感话题了,所以太史公再次用了春秋隐笔。

【译】我读了有关高祖给功臣们的封侯的史料,考察了功臣侯们初次受封及他们后嗣失掉侯位的因由,说,这真是和我所听到的传闻不一样!《尚书》说:“各个邦国都应协调和睦”,直到夏、商时代,有的邦国竟延续了几千年。周朝分封了八百个诸侯,经幽王、厉王之后,在《春秋》的记载上还能见的到。《尚书》上记载了唐尧、虞舜时的侯伯,经历夏、商、周三代的千余年,仍然保全着自己的地位而屏卫着天子。这难道还不是因为他们深信仁义,遵奉君主的法令吗?汉朝兴起了,受到分封的功臣一百多人。

当时天下刚刚安定,以前那些大城名都的人口离散逃亡,可以统计的户口不过原来的十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户不过万户,小的只有五六百户。以后几代,民众们都回归故乡了,户口才日益繁衍起来。萧何、曹参、周勃、灌婴这些人的后裔有的封户达到了四万,小侯的封户也增加了一倍,财产也像这样不断积累,他们确实富裕厚足了。于是,这些人的子孙骄傲自满了,忘记了自己祖先创业的艰难,生活荒淫放荡。从开始受封到太初时只有百余年的时间,而原来的侯爵保持至今的只剩下五家,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丧命亡国,不复存在了。这固然是因为国家法网稍微严密了些,然而他们自己也没有小心翼翼地对待当世的法令啊!

3.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处于当今社会,记录古代的道理,来作为映照并反省自己的镜子,但是也不要泥古不化,并非一定要和古代完全相同。

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gǔn)乎?

不同的帝王制定的礼法和颁布的政令都不相同,只有最终目的,也就是统纪是相同的。都是成功,成就功业。所以,怎么能强求他们也完全一样呢?绲(gǔn),编织缝合,这里引申为混同为一的意思。不要求君主一样,功臣兴衰自然也不必一样。

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

观察他们之所以获得尊宠和被废的原因,也正是当今政治得失的道理之所在,何必要求和旧时传闻一致呢?林,汇聚、汇总的意思。

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

于是我谨慎的记录他们立、废经过,用表格记录下来。

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

但里面有很多事情不能清楚的说明其始终,只能记录下明确的内容,存疑的部分就空缺出来。

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后世君子如果想推究其因果,可以来看看这个表格。

【译】生活在今世,记取古代的处世之道是用来作为自己的借鉴,不是一定要求与古人完全一样。帝王们完全可以制定不同的利益而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主要还是以成就功业为原则,岂能强求一致?观察功臣侯门为什么受到尊荣恩宠和为什么受到废黜羞辱,也是当今政治得失的经验教训,何必一定要寻求古代的传闻呢?于是,我谨慎地考察了他们的始末,用表列出文字说明,也还有些没能完全弄清本末之处;弄清了就加以说明,疑而不能决的地方只好从阙,让后来的君子,如想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有我这个表可以作参考。

后世评价说此文,“古今参会,笔有遥情,字含深慨”,从“年未久而封益调”中可以“所由叹且诫也”,叹之者何,诫之者何,很简单,去看看《史记》中汉初功臣们的传记也就不难得出答案了。#古文#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总部
上一篇 2023年5月25日 下午5:45
下一篇 2023年5月25日 下午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