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卷七 六朝唐文 马说[唐代]韩愈

古文观止卷七   六朝唐文  马说[唐代]韩愈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古文观止卷七   六朝唐文  马说[唐代]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衹)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全文详解:

《马说》[选 自《韩昌黎文集选注》 ]世有伯乐[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
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伯乐不常有。
译: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故:因此。 ]虽[虽:即使。 ]有名[名:名贵的。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祇[ 祗(zhǐ):只是。 ][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于奴隶人[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之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骈[ 骈,两马并驾。 ]死[骈死:并列而死。 ][ 于:在。 ]槽枥[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之间[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不以[ 以:用。 ]千里称[称:出名。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
译: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一食:吃一顿。食,吃。 ][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一石[ 石(仍读“shí”),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
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食马者[ 食马者:食,通“饲”,喂。 ]不知其[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而食也。
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 是:这样,指示代词。 ]马也,虽[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有千里之能[能:本领。 ],食不饱,力不足[足:足够。 ],才[才:才能。 ][ 美:美好的素质。 ]不外见[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 且:犹,尚且。 ][欲:想要。 ]与常马等[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 求:要求。 ]其能千里也?
译: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不以其道[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食[食之:食,通“饲”,喂。 ]之不能尽其材[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竭尽,发挥出。],鸣[鸣:马嘶。 ]之而不能通其意[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执:拿。 ][策:马鞭。 ]而临[临:面对。 ]之,曰:

译:“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
“天下无马!”
译:“天下没有千里马!

呜呼[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
译:"唉。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其
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了吗]?
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 其:大概,表推测语气。 ]真不知[知:懂得,了解,认识。 ]马也!
译: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主题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鉴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原创文章,作者:天下为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总部
上一篇 2023年7月16日 下午7:53
下一篇 2023年7月17日